推进六大工程 滇池水污染防治已初见成效
滇池水质改善,市民在水边愉快地玩耍。都市时报 首席记者张玉杰/摄
昆明信息港讯(都市时报 记者张小燕) “十二五”期间,昆明把六大工程作为滇池治理的一项系统工程推进,实现了“从点源转变为系统综合治理、从小流域治理转变为全流域治理、从末端截污治理转变为源头截污治理”三个转变。去年,全湖水质类别由劣V类好转为V类,滇池水污染防治已初见成效。在环保部公布的全国重点湖泊治理中,滇池治理成效首次排列首位。
水质改善
今年1到5月草海水质升为IV类
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滇池水质持续向好,滇池草海、外海水质由劣V类转为V类,是近20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2017年,滇池水质持续改善,今年1—5月,滇池全湖水质类别为V类,综合富营养状态指数为60.9,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外海透明度平均为0.38米,水质类别为V类,综合营养指数61.6,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除了化学需氧量和总磷两项指标外,均达到I—IV类水标准。与2016年同期比较,草海水质类别由V类上升为IV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1.5%,水体透明度上升2.5%。
生态清淤
20年清出1517万方污染底泥
昆明在国内最早提出环保疏浚的理念,率先采用环保方式进行疏浚,为确保湖滨及湖底生态恢复,工程使用具有防污染扩散设施的环保型绞吸式疏浚船进行施工。20年来,昆明连续实施了三期疏浚工程,截至目前,共计从滇池清出1517万方污染底泥。目前正在实施第四期疏浚工程,疏浚设计工程量461万立方米,预计2019年6月完工,滇池底泥疏浚总量将达1978万立方米。已实施的滇池底泥疏浚工程中,疏浚底泥用于滇池周边低凹地生态基底修复并建设生态林,同时使用疏浚底泥对五采区进行修复。
引水入滇
牛栏江累计补水近20亿立方米
2013年12月29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正式通水,每年5.66亿立方米的牛栏江清水从200多公里外的德泽水库奔腾而来。截至目前,牛栏江已累计向滇池补水近20亿立方米,以滇池库容为15.3亿立方米计算,牛栏江补给的水相当于置换了一遍滇池水。
引水工程不仅改善了滇池生态环境水质,缩短了滇池水体置换的周期,而且通过加速水循环的方式,有效降低滇池水体污染,实现了“与湖争水”向“还水于湖”的历史性转变。从2015年5月5日开始,每天约52万立方米的牛栏江水从盘龙江通过玉带河、篆塘河引入大观河、西坝河补充草海生态用水,草海水质改善明显。
河道整治
36条出入滇河道明确“市级河长”
滇池有35条主要入湖河道和84条支流(沟渠),入湖河道总长840多公里。“十二五”期间,昆明全面实施35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道4100多个排污口的截污及雨污分流改造,铺设改造截污管道1300公里,河道清淤101.5万立方米。2016年,纳入国家考核的12条入滇河道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2017年,昆明全面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全面建立市、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村小组“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明确了36条出入滇河道的“市级河长”。同时,启动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新运粮河、新宝象河、西边小河3条河道率先试点开展生态补偿工作,不断完善河道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河道水质环境。
环湖截污
建成22座水质净化厂
“十二五”期间,全市截污治污系统基本建成,昆明相继建成了第九、十、十一、十二等4座地埋式城市水质净化厂,新增日处理规模36万立方米,使得城市水质净化厂达到12座,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同时,建成97公里的截污主干渠及10座配套雨污混合水质净化厂,城市污水总设计日处理能力达202万立方米。
昆明市政排水管网累计达到5569公里,旱季主城建成区的污水收集率达到92%,流域污水收集率达到75%,建成17座雨污调蓄池,可收集储存老城区21.24万立方米雨污混合水,减少了合流区域雨污混合水溢流排放。“十三五”期间,昆明还将建成两座水质净化厂,进一步完善截污治污体系。
生态修复
建成3600公顷湖滨生态湿地
近年来,昆明在滇池流域实施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在湖滨一级保护区33.3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施“四退三还”,完成滇池湖滨退塘退田3000公顷、退房145.3万平方米、退人2.5万人、拆除防浪堤43.14公里,增加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历史上首次出现“湖进人退”,相继建成王官、斗南、东大河等湿地,湖滨带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近年来在滇池周边记录到鸟类140多种、植物约290种、鱼类约25种。
如今,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去年,滇池湿地被央视评为“中国最美湿地”,不仅是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滇池治理的“自然卫士”。
工作目标
今年计划实施100个项目
“十三五”的5年,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昆明市按照“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科学治理,系统治理,严格管理,全民参与”的原则,围绕滇池治理开展重要工作。
2018年,草海稳定达到V类;2020年,滇池湖体富营养水平明显降低,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盘龙江、洛龙河稳定保持Ⅲ类,新宝象河、马料河、大河(淤泥河)、东大河稳定保持IV类,船房河、茨巷河、大观河、捞鱼河、金汁河稳定保持V类;西坝河等其他主要入湖河流稳定达到V类;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十三五”期间,滇池治理将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区域统筹、巩固完善、提升增效、创新机制”为方针,重点实施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治污体系、构建健康水循环、修复生态环境、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科技支撑与发动全民参与等7项主要任务。
其中,今年滇池保护治理工作计划实施100个项目,完成投资33.1亿元,确保滇池流域水质在2016年基础上稳定改善,滇池外海、草海水质稳定在V类;35条主要入湖河道及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等9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达标。
编辑:文丽荣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