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绘出今年工业发展路线图:全力以赴抓好六大工程
云南滇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玻璃生产车间。记者杜文蕾摄
滇中新区的中铁电建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盾构总装车间。记者周密摄
云南富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手机主板生产线。记者蒋卓成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时代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3月13日下午,呈贡市级行政中心会堂10号会议室座无虚席,2018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攻坚大会及工作座谈会在这里召开。
市政府分管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分管领导及工信(经贸)、招商引资部门主要负责人,市级开发(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市政府目督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等23个部门的分管领导等齐聚一堂,全面回顾总结2017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分析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全力谋划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然增长10.4%,但绝对值却较上年减少31.6亿元,总量仅相当于长沙的27%、南昌的60%,与南宁相差100多亿元”,“对昆明而言,高质量发展阶段既带来优质资源争夺的激烈竞争,也蕴藏实现跨越发展和弯道超车的良好时机”……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昆明工业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六大工程
存量盘活工程
增量提升工程
产业链培育工程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园区转型提升工程
数字经济培育工程
2017年数据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4.7亿元,同比增长10.4%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5.4亿元,同比增长16.4%
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5.9亿元,增长19.1%
2018年目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
完成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971亿元
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增长13%;
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0.1%;
单位GDP能耗下降1.2%;
电信业务总量增长90%;
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3%
认清短板
9成工业品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战线强化政策、资金、要素、服务和监测五大保障,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各项工作,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4.7亿元,同比增长10.4%,高于上年5.9个百分点,实现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两位数增长,扭转了2012年以来工业增速逐年下滑的态势;完成工业和信息化投资593.57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9.9%;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12.5%;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43.9%、29.2%。
从发展规模速度来看,工业增速超GDP增速,工业对经济正向拉动作用加大。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5.4亿元,同比增长16.4%,高于上年13.4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4.71亿元,同比增长10.4%,高于上年5.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增速创四年来新高。从发展质量效益来看,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5.9亿元,增长19.1%,高于上年16.5个百分点;利税总额534.4亿元,同比增长36.4%,高于上年50.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75.1亿元,同比增长65.7%,高于上年97.2个百分点。从动能接替转化来看,新旧动能接替转化加快,新动能培育呈现新亮点。中铁电建大型盾构机、富信智能终端等42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新增工业产值56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4个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7%,比重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差距。“产业链短,90%以上的工业品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传统产业占全市工业总量超过80%,以卷烟和重化工为主的资源型工业比重近7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低于合肥市15.1个百分点,工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2017年全市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3.1%,总量仅相当于成都的18.3%、南昌的29.9%、贵阳的73.7%”……会议指出,总量规模小、产业结构不优、项目支撑不足、园区配套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仍是昆明工业和信息化无法回避的问题。
抓住机遇
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全球产业价值链加速重构,国内经济发展更注重提质增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昆明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巩固提升。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经济确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完成971亿元的工作目标,会议提出,全力以赴抓好存量盘活工程、增量提升工程、产业链培育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园区转型提升工程和数字经济培育工程。
“存量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根基,存量不盘活则根基不牢固。”会议要求,市工信委要尽快提出实施“千企改造、百企升级”的政策措施,出台重大技改项目评估考核办法,建立“千企改造、百企升级”项目库,每年重点组织实施100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确保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50%;市工信委、市国资委要支持中央、省属在昆企业发挥优势开展技术改造,年内重点抓好昆钢、云铜搬迁转型升级和中铝昆铜、云铝深加工、云天化湿法磷酸精制等重大项目实施。
在产业链培育方面,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契机,努力培育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石化、中药、精细磷化工、铝、稀贵金属新材料、农副食品等8大产业链,确保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20%。嵩明、杨林、经开区、空港经济区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控、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打造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高新区、经开区重点引进轨道交通装备构件、通风冷却、制动系统等配套产业优势企业,依托轨道交通产业园打造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安宁重点引进培育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塑料加工、加工助剂、特种橡胶等项目打造石化产业链。
在数字经济培育方面,加快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把大数据打造成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今年,市级部门非涉密应用系统将全部迁移整合至政务云中心。同时,完成昆明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使平台成为全市统一的政府数据平台和政府信息统一开放平台,年内实现30%非涉密信息系统与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此外,还将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建设、远程医疗和医保建设、决策支持平台建设、网格化管理、应急指挥、一部手机游云南,以及交通治安反恐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争取部分特色应用项目走在全国前列。
明确思路
实施千企改造 制定园区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明确思路的同时,会议还敲定了今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完成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97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增长13%;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0.1%;单位GDP能耗下降1.2%;电信业务总量增长90%;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3%,互联网、软件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2%,完成信息产业投资7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信息产业项目6个,其中省外重点招商引资落地开工项目3个。
“昆明工业的短板在投资,工作的难点也在投资。”在市工信委主任严敏看来,近年来,昆明引进“高大上”项目少、“高精尖”企业更少,工业项目严重断档,项目支撑严重不足,必须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和精准招商,全力扭转工业投资连续多年下滑的被动局面。今年,将抓好优必选机器人产业园、昆钢搬迁转型升级、京东方OLED微显示器等165个重点新开工项目,持续推进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浪潮云计算产业园、云上云·云南省信息化中心等100个重点续建项目,确保北方红外探测材料与器件产业化等76个重点项目竣工。
此外,还将启动实施“三个一批”千企改造工程,统筹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按照“加快发展一批、升级改造一批、调整退出一批”的原则,出台“三个一批”千企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通过统筹管理、分类施策,系统提出企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实施政策倒逼转型升级,集中省、市资金支持属于“加快发展和升级改造”范围的100户重点企业和50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大产品、技术、工艺、设备、研发投入,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改造升级,对列入调整退出范围的企业原则上不再进行要素资源配置。
同时,切实履行各级工信部门对工业园区的管理服务职能,制定工业园区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市场机制、运营模式改革;防范园区债务风险,建立多元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系,确保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0亿元;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执行力度,年内完成工业园区“多规合一”审查备案;尽快出台新的工业园区考核管理办法,建立项目入园、建设、投产、运营及退出机制,推动园区“腾笼换鸟”,推行园区末位淘汰制,确保创建省级10强园区3个以上。(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