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州实施七大重点工程推进民族文化名州建设
自2012年1月启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以来,西双版纳州着力实施七大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名州,取得阶段性成果。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实践活动等途径,树立了以岩嫩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新形象,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和有影响的文艺作品,汇聚了谱写中国梦西双版纳篇章的强大力量。
——实施文化事业惠民工程。 一是 加快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2011年以来,实施体育基础设施项目1118个,投入资金4369万余元, 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共建364个场地设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共建成710块场地设施,景洪市和勐腊县70%、勐海县65%以上村小组有文体活动场所,实现建制村全覆盖,人均拥有场地达到2.5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全州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38%以上。2012年以来,投入375余万元实施了5个文化惠民示范村(社区)建设项目。全州农家书屋达307个,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100%,其中,国家级一级乡镇文化站达4个;完成了州、县、乡“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网点建设,并实现了全州各县级支中心及乡镇基层点“农文网培学校”与州级支中心电子文献资源的联网共享服务,推进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全州所有公共图书馆和13个边疆乡镇文化站及54个边境行政村均配备了数字文化驿站公共文化一体机等设备。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完成汉语虚拟演播室建设并投入使用。广播电视解“五难”村村通和户户通惠民工程全面完成,全州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1%。勐海、勐腊县建成县城数字影院并投入使用,国家级贫困县数字影院实现全覆盖。全州所有行政村做到每月放映1场农村公益数字电影,县市文化广场做到每晚免费放映1场公益数字电影, 率先步入全省农村电影放映的先进行列。 二是 建设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州有11个国家级、18个省级、62个州级非遗保护项目和5个国家级、47个省级、141个州级非遗传承人,项目传承人数位居全省前列。顺利完成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0处,在全国文物数据平台登录可移动文物藏品2330件。共争取文物保护维修经费440万元,实施了曼飞龙塔、曼短佛寺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工程。完成了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三项(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组建州(县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大队),全州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内部改革,对长期从事舞蹈、武功、杂技、管乐等特殊艺术专业年限25年以上的演员,经报审批办理提前退休,政策实施以来全州先后共有34人办理了提前退休。同时,全州国有文艺团共招聘了100余名年轻演员,成为了完成各类公益性“送戏下乡”演出中的主要力量,换发了活力,目前,全州国有文艺院团实际在岗人员达169人。
——实施文化产业开发工程。招商引资50多个项目,投资总规模达1500多亿元,推出了“勐巴拉娜西”、“多歌水”、“水舞源”等一批舞台精品剧目。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等,积极尝试公司+特色村(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傣族竹编、造纸、慢轮制陶等7家文化产业合作社。打造了以傣族园、勐景来、曼掌村、曼峦典村、曼召村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特色文化村,探索出一条集民俗、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将文化植入旅游的新路子。2016年云南省30个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市、区)中,景洪市位列5个一等奖之列。广电网络产业发展迅速,全州广电数字电视入户率全省第一,人均产值和利润居全省前列。
——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打造了以泼水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成功申报万人傣族手势舞、伞舞吉尼斯世界纪录。创作了歌曲《哨哆哩》、傣剧《岩嫩颂》等一批优秀作品。2013年,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改编的傣族大型歌舞剧《水.水.水》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创作金奖、最佳舞美奖、最佳节目奖、最佳新人奖、导演单项奖和音乐奖。勐海县曲艺节目《布朗情歌》获云南省2014年群众文化“彩云奖”及云南省“中国梦”主题曲艺作品一等奖,州文化馆傣族健身舞《哨多哩》、景洪市基诺族健身舞《基诺鼓韵》分别荣获2014年云南省全民健身活动民族健身操(舞)比赛一、二等奖。勐腊县《吉象武鼓》获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舞蹈获铜奖和传承奖、景洪市声乐《啥高》获银奖;景洪市《赛妆》获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景洪市基诺族古歌《奇科阿咪》荣获2015年第七届全国村歌大赛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十大最美乡愁村庄金奖、中国村歌之星十佳好声音金奖、个人作词金奖、个人作曲金奖5个大奖。逐步推行签约创作机制,2016年与省级专家签约创作了傣族章哈剧剧本《西双版纳的黎明》,争取130万元资金扶持创作了云南省山林有限公司《接太阳》和勐海县《情满布朗山》(正在创作中)精品剧目。积极申报国家艺术资金项目,《哈尼对歌》(勐巴拉纳西旅游服务公司)、州文化馆单人舞《菩提.愿》、四弦弹唱《布朗情深》进入国家艺术资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复评名单。2012年以来全州343多件广播电视节目荣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
——实施文化传播促进工程。一是广泛开展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节、旅游节、体育比赛等活动。利用泼水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不断提升文化走出去传播能力。举办“澜沧江国际公开水域游泳抢渡赛”,引进“全国摩托车越野赛”、“全国垒球投手训练营、冬训赛、冠军杯赛”、“全国青年运动会垒球预赛”等,提升了西双版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十二五”期间,全州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共编创节目近100余个,组织1500余人次的专业演出队赴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开展文艺访问交流演出达60余场次。从2012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西双版纳澜沧江国际公开水域游泳抢渡赛,先后共有来自冰岛、意大利、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孟加拉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国际代表队参赛,成为了西双版纳文化体育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是 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国家为重点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云南新知图书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实施傣语、哈尼语民族语译制的故事片和科教片在东南亚落地项目,目前已顺利完成在老挝的落地工作。 三是 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全方位借力新媒体,努力探索“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之路。2015年,搭建了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手机客户端APP“爱上西双版纳”,推出了微信公共平台“西双版纳手机台”,目前,“西双版纳手机台”的关注人数达6700余人。
——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全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名州建设,选好配强了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组织实施了“文化名家工程”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为州级非遗传承人按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了传习补助费,景洪市、勐海县为县级传承人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发放了传习补助费。认真组织开展“三区” 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工作,2014年来共选派了56名文化骨干深入基层开展“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工作,有力助推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十三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将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转变职能,全力推进各项文化领域的改革工作,全面推进“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州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艺精品创作不断涌现,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物保护与利用成果突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确立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