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口证大抢救】87岁妹妹追忆武汉空战英烈安家驹
“烈士墓上的安家驹烈士,是我的舅舅。”2015年3月初,荆楚网记者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希望能得到几张武汉抗日空军烈士墓的照片。
打电话的晏豪先生告诉记者,他在网上搜索安家驹烈士的事迹,发现荆楚网两年前的一则《武汉抗日空军烈士墓被授予文物保护单位》报道,烈士墓的照片上,安家驹的名字赫然在列。由于家中缺少影音资料,他希望记者多提供几张烈士墓的照片,给他的母亲安家荣老太太看看。
恰逢荆楚网正在开展“抗战口证大抢救”活动,三月中旬,记者在北京拜访了87岁高龄的安老太太,与她一起追忆同父异母的三哥——安家驹烈士。
“我的三哥,飞行技术相当厉害”
见到安老太太的时候,老人刚做完透析回家,行动有些不便。得知记者要来采访,她早早地穿戴收拾好,眼神里满是兴奋。
“我的三哥,是空军飞行员,飞行技术相当厉害。他在武汉空战的时候被日本飞机打中,跳伞牺牲了。”摄像记者的设备还没架好,老太太就迫不及待地给记者介绍起她的三哥。
档案资料显示,安家驹生于1910年,是广东高要县历史上第一位飞行员。“七·七”事变后,在国民党空军第十二中队服役的安家驹,经常驾机轰炸上海、南京、长江沿岸一带日军基地及舰艇,先后炸沉日军舰艇三艘。民国二十九年,安家驹升任任空军第十二队中队长,随后在武汉空战中殉国。
安老太太说,她们那一辈共有兄妹十人。安家驹是老三,她是同父异母的妹妹,家中排行最小。安家驹的生母伍氏,在他八岁时去世。安家驹二十一岁从中央航空学校一期毕业,飞行技术娴熟,得到重用。
“据说1936年12月,蒋介石飞往西安,座机就是安家驹负责驾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也是安家驹驾机,载着蒋介石、钱大钧、张学良等人员返回南京。”晏豪先生笑着补充道,可惜这些历史没有确切的证明资料。
安家驹牺牲时,安老太太年仅十岁,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安家驹驾飞机空投家书。1936年,安家驹曾驾驶飞机三次盘旋于家乡上空,飞机掠过村里的安氏宗祠时,投下一个沙袋,落在村中水井旁边。沙袋口上系着一封信,上书“家父安贯三收”,便是安家驹捎给父亲,请家人前去广州探亲的家书。
“之后父亲就带我们去三哥家里看他,我们是坐船去的,还见到了三哥的女儿安珍妮、安雪妮。”老太太回忆起八岁时的探亲经历,显得十分兴奋。
令人扼腕的是,台湾版《空军忠烈录》记载,1938年8月21日,安家驹在武汉汉口上空率领队员关万松、霍文耀练习空陆联络训练,突遭敌机袭击。战斗中飞机中弹起火,安家驹被迫跳伞,遍体灼伤,当即殉国,年仅二十八岁。安家驹遗孀陈观淇女士,因无力抚养四个女儿,将其中的两个送回老家抚养,却不幸夭折。
安老太太端详三哥的照片
归去来兮 亲人多方搜寻完善烈士生平
“没想到七十多年了,他还有一个妹妹还活着。”采访时,安家荣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安家驹牺牲时老太太尚年幼,记忆有限,而且文革时期照片家书等资料都被烧毁,多亏了她的子女多方搜寻,为老太太完善了“三哥”的生平。
晏豪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从小只听母亲提过,有这么一位当空军牺牲的舅舅。是一篇《归去来兮》,引发了他们找寻的念头。
去年安家荣在家中静养,突然来了兴致,要表演背诵诗词,这是小时候当校长的父亲教她背的,没想到八十多岁了,还能清楚记得。老太太用普通话念了“归去来兮”四个字后,却用家乡话粤语背诵了起来,这可让从小在北京长大不懂粤语的子女听得茫然了。幸好通过网络,他们查询到母亲背诵的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年前,老太太在报纸上看到国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她又用粤语念叨起了三哥的名字“安家qu”。能不能找到这个舅舅的故事呢?晏豪反复查询,终于确定了舅舅的名字叫安家驹,在网络上一搜索,就找到了老家高要的纪念文章,还有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和武汉抗日空军烈士墓,这便有了本文开始的那通电话。
晏豪细心地将烈士的遗像进行了修复处理,连同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墓碑和老家的照片,一并打印出来。“本来照片就比较模糊,修复得也不是特别好,可拿回家那天,老太太老远一看,就兴奋地叫起来,‘这是我三哥’。”
晏豪告诉记者,之前有高要老家的同乡,专门搜集过安家亲戚后人的回忆,撰写了安家驹烈士的生平资料,发表在当地的网站上,这是目前比较详细的文字资料。可惜安家荣1956年到北京工作,之后一直未返乡,那次搜集工作便漏掉了安家驹的这个唯一在世的妹妹。
“我们联系了南京和武汉的烈士墓管理方,他们听说了以后都很热心,专门拍摄了墓碑的照片发给我。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我舅舅是中校,在那一排的第一个。”晏豪给记者介绍的时候,一旁的老太太,良久地端详着照片,然后仔细地将照片四角慢慢抹平,小心翼翼地一张一张按顺序放好,装入专门的文件袋中。
现在老太太的心愿,一是想弄清楚三哥牺牲的时间,究竟是1938年8月21日,还是7月21日;二是三哥牺牲时是在飞机内中弹身亡,还是跳伞时牺牲的?晏豪先生表示,他会去档案馆查查那时候的档案和报纸,争取找到更详细的历史资料,而且也会替母亲去南京和武汉的烈士墓祭拜舅舅。
当各方搜集的资料越来越明晰,勾勒出了安家驹烈士的生平后,晏豪先生作了一首《悼家驹》,来纪念自己的舅舅:家驹英逝叹惜言,廿八以驱(躯)保空寰。自幼励志精学业,国难弃笔入军缘。驾机返乡投家书,告慰父老立壮言。乾坤巨变世纪载,天地英名永相传。
安老太太和她的子女
记者手记
保留那段记忆,是我们后辈的责任
采访时,老太太现场为我们背诵了一段《归去来兮》,那正襟危坐的姿势,抑扬顿挫的认真语调,令人动容。老太太在北京半个多世纪,一开口却还是明显的南方口音,儿时的诗词,如同镌刻在脑海中,自动流利地用乡音背诵出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呀。当老人们渐渐逝去,他们那些鲜活的记忆,儿时的乡音,要去哪里找寻?
荆楚网从去年开始,就在持续进行“抗战口证大抢救”活动,希望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保留老一辈人对于抗日年代的记忆,至今已推出了多篇实录报道。其实,说“抢救历史”也许有点高大上,简单来说,就当是为老人保留他们的记忆,听他们念叨念叨讲讲故事,找找当时的照片等细节完善丰富一下,让老人有个念想,让我们以后也有个念想,这不是每个子女后辈的责任吗?
让记者感动的是,老太太的子女,都年近六旬,还能够通过网络、电话等各种手段,搜集到了丰富详实的资料,让老太太能够在七十多年后,将儿时记忆中念念不忘的三哥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年轻人,是不是更应该行动起来,去记录保留下家中老人的故事呢。
结束采访的几天后,晏豪先生给记者发来邮件,说他去了国家图书馆,没有查到1938年7、8月的档案资料,但是在网上发现了舅妈姐姐的子女的博客,其中记录了一些舅舅、舅妈的事迹。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