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林到餐桌 云南野生菌串起致富产业链

08.08.2018  17:49
农户在山林里采摘野生菌。新华网丁凝摄

  盛夏时节,云南野生菌纷纷上市,成为人们争相品尝的山珍美味。从山林到餐桌,小小野生菌串起了一个年产值超100亿的大产业,成为广大从业者、特别是山区半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野生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无序采摘、过度采摘的现象也日趋严重,野生菌资源遭遇空前破坏;而如何破解产量之“”,也成为云南野生菌产业亟待破除的一大瓶颈。

  菌出云南:全省129个县共蕴藏大型真菌2729种

  早上7点,抚仙湖边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陈小冲踏着晨露向深山走去,寻觅大自然的神奇馈赠——野生菌。

  陈小冲从2017年开始承包玉溪市澄江县大石岩村一片500亩的山林,这里盛产菌子,每年5月到10月能采摘到青头菌、干巴菌、牛肝菌等各类食用野生菌。为了方便拾菌,一家人住到了山上简易的小房子里,每天清晨,陈小冲和父亲、母亲一起出门,分片区捡拾菌子,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多的能捡到20多公斤,少的也有5公斤左右。

  新鲜的菌子一采到手,陈小冲立刻开车运往昆明市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卖给固定的“菌贩子”。按市场行情,陈小冲预估今年的收入应该有10几万,“刨掉1万的承包费,还是有很大赚头的!比种地好多了!

  像陈小冲这样拾菌、卖菌的人,在云南并不少见,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按季节进山的散户,也有常年包山的“专户”。这在外省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哪有那么多野生的菌子?”事实上,素有“野生菌王国”之称的云南,蕴含的资源是十分丰富和巨大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会长刘培贵介绍,云岭大地蕴藏有大型真菌21科604属2729种,居全国之冠。而目前云南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菌种类也多达250余种,其中食用菌占到90%。

  不仅种类多,云南野生菌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全省129个县均可见到它们的身影。其中滇南地区多大红菌、奶浆菌等热带性质的种类;滇西北地区盛产松茸、羊肚菌等温带高山、亚高山性质的种类;滇中地区则广泛分布着松露、干巴菌、牛肝菌等温带与热带、亚热带混杂过渡的种类。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各类新鲜的菌子集中到这里进行销售。新华网 普凡 摄

   绿色产业:从山林到餐桌,小小野生菌串起致富大产业

  盛夏8月,正值野生菌丰产期,位于昆明市福发路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热闹非常,急于尝鲜的市民们摩肩接踵,从农户手中买下最新鲜的菌子;“菌贩子”们拉来几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的野生菌,卖给更大的批发商;交易大厅旁的一间间商铺前,快递员正在熟练地打包松茸、干巴菌等名贵食材,它们将在48小时内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餐桌上,有的甚至还将远销国门之外。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2005年投资建成,占地32亩,除鲜货交易大厅外,还建有冻品交易区、干片交易区等,共有摊位1000余个、商铺420间。目前相邻的二期市场也已启动,将新增商户100余户。交易中心总经理黄克良介绍,经过10多年的发展,“木水花”的食用野生菌不仅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还远销到了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全年在“木水花”交易的野生菌达3。8万吨,再加上干货、冻品等加工品,交易额达70。8亿元。

  数字背后,是野生菌产业链上一个个发家致富的鲜活故事。黄克良告诉记者,2005年“木水花”刚建起来的时候,90%的摊贩都是骑着单车出入的,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已成为野生菌大户,“早就开上奔驰宝马了!在昆明买房的、送小孩出国留学的都有!

  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是云南野生菌产业的一个缩影。来自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云南全省食用菌产量为49万吨、产值达136亿元。而在这条从山林到餐桌的绿色产业链上,共有多达30万左右的从业人员。

农户在对野生菌做初步的清洁。新华网 周亚平 摄

   发展瓶颈:无序采摘、过度采摘,野生菌“很受伤

  近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的快速发展,深藏于山林中的野生菌得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盘中的山珍美味。随之而起的野生菌产业也愈发蓬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从业者投身其中。

  然而在野生菌产业风头正劲的背后,一些科研工作者却隐隐担忧。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会长刘培贵说,虽然从数据上看云南野生菌的产量在逐年增长,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摘范围随交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且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采摘当中。实际上,无序采摘、过度采摘的情况非常普遍,一些地方的野生菌资源持续遭受破坏,越采越少。

  以近年来野生菌中的“新贵”松露为例,刘培贵介绍,松露与一般的菌子不一样,立冬以后才开始成熟,但因为缺乏科学知识,农户们往往在夏天采摘其他菌子的时候就把松露也一起挖了。“不仅品相和口感不好,卖不上价钱,还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导致产量急剧下降。”以怒江州的贡山县为例,刘培贵说10年前松露的年产量可达12吨—15吨,但去年已经下降到了1吨左右。

  多年来一直在云贵两地从事野生菌购销、现任贵州省果蔬行业协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的韩会超,则从市场角度指出了目前野生菌产业面临的困境,“外省消费者对野生菌缺乏科学的认识、接受程度不高,很多人听到野生菌的第一反应就是‘三个问号’——真的是野生的吗?会中毒吗?怎么吃?”韩会超还直言,当下野生菌行业还处在一个“卖资源”的阶段,缺乏标准、缺乏品牌。

农户在采摘野生菌。新华网 丁凝 摄

   破题之策:科技创新,野生菌也能变“家养

  近年来野生菌被大范围地无序采摘、过度采摘,除了市场的驱使外,农户缺乏科学的保护利用知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刘培贵介绍,为了给广大农户补上这一课,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就不断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开办科普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普及科学化采摘知识。

  以松茸为例,刘培贵介绍,之前农户大多是用锄头挖,挖完也不懂得用土覆盖,导致底部的菌根和菌丝严重受损,不再长出松茸。而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像割韭菜一样,把上面能吃的部分取走,地下的部分不要动,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采摘。“我们到香格里拉等地做科普,当地老百姓都很欢迎,简单改变一下方法,明年就还有的采、有的赚,大伙都乐意!

  除普及推广科学化采摘外,科技工作者们还研发出了生态扩繁技术,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来提高野生菌的产量。以干巴菌为例,在江川县安化乡,通过疏林、挖沟、封山育菌等人工管护措施,干巴菌的产量大幅上升,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比生态扩繁更“黑科技”的,是对野生菌的引种驯化。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教授李荣春介绍,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已成功驯化了长根菇、金耳、暗褐网柄牛肝菌等,并选育出了羊肚菌、裂褶菌等的新品种。“云南省在野生菌的引种驯化方面,我认为是创造了一些世界级成果的!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也逐步被运用到了田间地头。其中羊肚菌2017年就在怒江州贡山县推广种植了1千余亩,亩产达150公斤以上,每公斤可以卖到100元—125元,已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此外李荣春还透露,目前已就金耳、裂褶菌的工厂化生产和企业达成协议,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人工化、规模化生产销售这两种山珍。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研究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专家,李荣春认为,云南野生菌产业蕴含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以烟草为例,它给云南带来的改变,可能是当年引种的老专家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我们食用菌有那么多种类,哪怕其中一种开发到这样的层面,经济价值都是非常巨大的!

  而针对食用野生菌市场存在的消费者认知有限、缺乏标准、缺乏品牌等问题,韩会超认为从业者应当转变观念,定位高端、健康、营养,从“卖资源”转为“卖商品”,继而再到“卖品牌”。同时加大人才培养,让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行业中来。刘培贵则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对野生菌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有效地宣传、普及给老百姓;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并制定相关的标准。“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家、农户等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念新洪丁凝)

刘本军赴文山州督查吊浆粑粑和野生食用菌中毒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为深入了解文山州霉变吊浆粑粑和野生食用菌中毒防控工食品药品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