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质监局以标准化为抓手 努力树立质监党建新品牌
近年来,丽江市质监局结合部门工作职能,紧紧围绕“抓质量、保安全、惠民生、促发展”工作方针,始终坚持以标准化为抓手,以“学习教育规范化、制度监督常态化、履职服务精细化”为目标,着力推进机关党建规范化建设工作,努力树立质监党建新品牌,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一、学习教育规范化。一是突出细节管理,促学习教育经常化。由机关党委统一整理印发学习资料,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坚持全体党员干部每月1次集中学习,切实做到学习教育有资料、有计划、有落实,做到党员自学有笔记、支部学习有记录、集中培训有图像。二是突出支部建设,促学习教育制度化。优化机关党委组织结构,配齐配强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结合实际设立党员干部学习活动室,及时完善规范基础党务台账;支部定期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机关党委对党支部定期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制度、支部主题党日、“党费日”制度等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督导检查,切实解决党支部学习不经常、组织生活不规范、党建工作边缘化等问题。三是突出党课教育,促学习教育生动化。市局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紧密结合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质监业务给党员干部讲授党课,同时积极参加支部学习研讨交流,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点内容和业务知识进行研讨讲解。四是突出业务结合,促学习教育实效化。主动把基层党建学习教育与计量惠民、产品质量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执法打假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制度监督常态化。随着市级质监行政管理体制和县(区)质监、工商、食药部门“三合一”体制的全面调整,市局从质监机构现状和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质监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多措并举稳步推进质监工作。一是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县(区)局“三合一”后人员变动大、基层监管力量薄弱、质监业务生疏等问题,市县统一树立“全员培训”的思想,定期组织开展全市质监基础业务及执法打假等各类培训,切实提升质监工作业务水平。二是加强重点业务工作巡查。建立重点工作巡查制度,对各县(区)有关企业、单位及监管部门开展日常巡查和专项巡查,有效落实县(区)政府、监管部门及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共治的工作格局。三是加强干部队伍监管。制定完善并严格落实干部职工请销假制度,做到考勤每月一公示;制定整肃干部纪律作风的八项措施,切实解决干部职工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细化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制定《市质监局公务员年度考核办法》,建立民主测评、领导评鉴、激励加分、执纪扣分和年度出勤率共同组成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与年终目标管理奖直接挂钩,切实做到工作责任落实的奖惩;制定《丽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运用“四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工作制度》,坚持“三必谈”,努力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四是加强工作督查。积极推行权力公开,全面清理和规范单位及岗位权力事项,梳理权责清单8类432项、对应的责任事项3319 项、追责情形5003 项,列出随机抽查事项清单17项,并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认真落实年初分解细化全年重点工作任务、季度督查落实情况制度,全面推动质监工作落实。
三、履职服务精细化。把党建工作与“四个围绕”(围绕中心工作、围绕特色产业、围绕生产企业、围绕民生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在业务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主动作为,质监业务取得实效。一是围绕中心工作抓落实。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全市质量总体水平实现稳步提升。二是围绕特色产业抓服务。近年来,以助推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为目标,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丽江雪桃、华坪芒果、丽江玛咖等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工作,分别建成4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4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顺利建成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在建2个国家级、5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三是围绕生产企业抓提升。结合“质量提升”行动,开展质量监督进企业活动,积极推进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力推荐企业评选政府质量管理奖、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云南名牌、省级“质量走廊”示范单位,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四是围绕民生利益抓保障。结合关注民生、计量惠民工作,开展诚信计量进市场、健康计量进医院、光明计量进镜店、服务计量进社区、公平计量进餐饮、准确计量进油站为主题的“六进”活动,细化计量惠民工作,有力地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结合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扎实开展珠宝玉石、银饰品等重点旅游产品监督抽查工作,对旅游场所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等特种设备实施安全监察,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加强质量知识宣传,开通“质量丽江”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质量教育基地、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全面提升质量知识关注度和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