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挑战中前行

06.10.2014  20:12

    新华网云南频道10月4日电(记者杨跃萍)税忠明已有20年的教龄。但在上课教学时,他并不觉得轻松,压力来自与学生们的语言沟通。

    已到中年的税忠明是汉族老师,任教的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郑格如小学,位于距离县城10多公里的一个苗族村寨。全校包括学前班在内的5个班级100名学生中,仅有一名是汉族,其余都是苗族。

    “孩子们刚入学时,大部分不会讲汉话,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入学的名字,喊一个学生一群孩子都会答应,师生间的沟通得经过几个月的磨合。”税忠明说。

    税忠明一年前从乡镇中心学校调到郑格如村小。刚开始上课时,他请能讲汉语的少数几名学生给他“传话”。

    云南省拥有25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省有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调查显示,云南省15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约有650万人口的地区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

    “在这些地区必须开展双语教育,否则教育质量难以提高。”云南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徐忠祥说,“双语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同时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加快人才培养。

    近年,云南省先后编译出版了14个民族18个文种500多本汉语文与少数民族文字相对照的学前和小学教材,免费发放给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

    与地处苗族村寨的郑格如小学不同,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区域的白龙潭小学双语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和了解纳西族母语及传统文化。

    丽江古城及周边是纳西族聚居区。随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有调查显示,当地年龄越小的纳西人会说本民族母语的越少。

    白龙潭小学在教学中,利用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纳西语童谣,吸引纳西族学生学习母语和当地古老的东巴文化。带着浓浓乡音的白龙潭小学教师和顺林介绍,不少学生唱着童谣学会了纳西话,在她教过的3个三年级班级中,会说纳西话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1/3提高到2/3,“在我们家乡让纳西族母语充满活力,教育工作者也能尽一份力。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祁德川认为,随着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环境发生变化,有效的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既懂本民族语,也能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尽管如此,目前双语教育仍面临着师资不足的瓶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强介绍,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接受双语教育学生约500万,而从事双语教育的教师有20多万,合格的双语师资严重短缺。

    在郑格如小学,共有6名教师,其中仅一位苗族,其余是汉族。“虽然汉族老师也能说一些日常的苗语,但与苗族文化相关的地方课程还是得由苗族老师承担。”税忠明说。

    据悉,结合教学计划,云南省近年对全省约1万名双语教师进行了轮训。

    “这几年,当地少数民族学生考上大学的还不少。”税忠明期待着,“等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应该会成长为优秀的双语教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