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 25部优秀作品上榜
近日,“201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评议会”在江苏兴化举行,27位专家学者对2015年度的小说创作态势进行了分析,并以排行榜的形式对小说佳作加以关注。
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是一项已经坚持了16年的学术评议活动,因其评审始终坚持专业眼光、艺术立场和审美精神,被很多文学界人士认为是有新意、有眼光、有质量、值得信任的排行榜,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次评选中,共有25部作品上榜,这些作品较好地体现了中国小说的新质,代表了年度小说创作的水准。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表示,2015年度的小说创作仍然庚续着新世纪以来文学发展的良好态势。许多实力雄厚的成名作家继续奉献出重要的作品,比如王蒙、王安忆、张炜、迟子建、周大新、刘庆邦、陈应松等都有佳作问世。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新鲜面孔的亮相,他们在兄弟民族题材、海外新移民题材、军旅题材等方面,都有新的拓展和突破。整体而言,在如何把握和表现时代生活、如何深刻地体现人民群众丰富的思想情感、如何对现实发言等方面,作家们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表现出艺术探索的勇气。不少作家克服将现成的社会新闻简单移植进艺术世界的急切和粗糙,而注重接地气,引活水,深度夯入生活的地层,写急遽变动中的社会,写在生活的湍流里沉浮和搏斗的普通人,写人性之深和人性之美。一些作品敢于直面现实,直面矛盾,打破积久的模式硬壳,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在叙事形式的可能性,以及语言的锻造和实验上,许多作家也表现出了令人振奋的探索意识。这一切都让我们对当代小说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和期待。
在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吴义勤看来,今年的长篇小说佳作很多。特别是陈彦的《装台》、东西的《篡改的命》等作品,体现出现实主义小说的力量。这些小说没有先入为主,不是理念先行,而是充分尊重生活本身的逻辑,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挖掘也比较深。在《装台》中,作者写了这样一群普通人,他们快被生活压垮了,但身上总保持着温暖的东西;《篡改的命》聚焦在考试中被冒名顶替的事件,作者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高超的叙事艺术较好地结合起来。次仁罗布的《祭语风中》、袁劲梅的《疯狂的榛子》、陶纯的《一座营盘》等长篇小说也都体现了作家介入现实、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此外,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弋舟、普玄、周瑄璞、周李立、王方晨等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开始走上文学前台,甚至逐渐成为文学的生力军。
2015年的小说创作带给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施战军许多特别的阅读感受。他说,在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看不到的地方,作家能够看到独特的东西,并且能够写出新意来。比如袁劲梅的长篇小说《疯狂的榛子》,通过故事中的故事——《战事信札》,真诚呈现了那一批为民族、国家而战的年轻人的形象。这些信札是战事详叙,也是情书长卷。战乱之际,艰苦与浪漫、危难与向往,饱满其中。而其他题材的写作,比如写乡村、都市、官场、成长等等,都涌现出了一批体现深刻人性的佳作。可以说,整个文学创作的生态是非常均衡的、丰富的。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们不再那么偏激,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耐心地体恤作品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在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王春林看来,2015年小说创作的突出特质就是一批现实主义优秀作品的强势崛起。它们对30多年来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对消费意识形态等观念进行批判。在外在的小说形态上,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小长篇”的热潮。它的篇幅不太大,在10万字到16万字之间,往往从某一个具体的点切入或者只是抓住事件的某一个侧面,以叙述的深刻、尖锐和犀利著称。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汪政同样注意到,在那种以线性时间展开叙述、与社会历史重叠的叙述方式之外,现在出现了新的叙述模式,它不讲究“宏大叙事”,而是截取重要片段,或者将不同时间段的故事进行穿插。特别是年轻的作家,他们使用这一文体更加驾轻就熟,产生了一批新的作品。这体现了长篇小说在审美趣味上的一种变化。这些在上榜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
无论创作的力量如何多元,无论小说的形式、手法如何变化,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国平认为,中国小说的每一个小的变化都有社会进程的变迁作为背景。在今年,或者说近几年来的小说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积极回应,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敏锐观察和审美提炼。
【中国小说学会201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长篇小说:
1、陈 彦:《装台》,作家出版社2015年10月
中篇小说:
2、王 蒙:《奇葩奇葩处处哀》,《上海文学》2015年第4期
4、张 欣:《狐步杀》,《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5年第8期
5、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收获》2015年第2期
8、普 玄:《酒席上的颜色》,《小说月报》(原创版)2015年第5期
短篇小说:
1、储福金:《棋语·靠》,《作家》2015年第10期
2、麦 家:《日本佬》,《人民文学》2015年第3期
9、王啸峰:《井底之蓝》,《上海文学》2015年第12期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