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晒小米2014年成绩单:手机出货6112万台
“站在风口”的小米公布了2014年的成绩单:共销售了6112万部手机,增长227%;含税收入743亿元,增长135%,较2013年增长135%,登顶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雷军在公开信中说到,“正是因为每一位同事的全力投入,小米才获得了这样辉煌的业绩,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同,让小米成为了目前全球价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成立4年不到的小米,俨然已成为全球手机巨头之一。
此外,雷军在上述公开信中透露,2015年1月4日将发布红米手机2,1月15日小米还将发布新品旗舰手机。不少业内人士猜测,届时小米可能会发布小米手机5。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机公司CEO向《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表示,尽管小米估值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但硬件终端不同于互联网产品,小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红米手机占主力
尽管未上市,但小米坚持半年公布一次公司业绩。2014年7月2日,雷军在微博上晒出小米半年业绩:2014上半年,小米手机销量为2611万台,旗下一系列产品的含税销售额约为330亿元,包括了智能电视、路由器、MIUI等一系列产品的收入。通过数据计算可知,2014下半年,小米手机销量为3501万台,高于上半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常情况下半年是手机销售旺季,主要受开学购机潮及电商 “双十一”的刺激。
据悉,在2014年的“双十一”,小米夺得天猫销售冠军,销售手机116万台,销售额为15.6亿元。
不过,小米官方并不认可“双十一”对于销售额的拉动效应。一位小米官方负责人表示,小米天猫的销售额仅仅为一周的成绩,并不存在刻意“刷销量”的行为。
从“双十一”的销售情况来看,红米手机占据了绝对主力。国内厂商也开始瞄准低端机市场,上个月魅族也推出了针对千元机市场的蓝魅手机,目标直指红米系列。
一位分析师表示,尽管小米希望撕去低端和性价比的标签,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低端机依然是主力。
2014年,小米于正式启动了全球化计划,按照雷军的设想,小米的海外扩张分为三个阶段,先从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入手,再进入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最后再进军北美和欧洲。不过,小米的国际化道路并不一帆风顺。
雷军在公布海外计划时表示,2014年小米计划登陆十个海外市场。因供应链问题目前只登陆了5个国家,进军泰国、俄罗斯、墨西哥、巴西和土耳其的计划将延迟。
只靠营销是误读
关于“小米模式”,小米内外部曾总结出了很多经验,一方面是雷军所说的软件+硬件+互联网“铁人三项”及其背后提供的极致的产品体验;另一方面是“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但“小米模式”背后,没有自建工厂靠“外包”的小米如何做好手机?小米的成功是不是只靠营销?这些问题,都是竞争对手对“小米模式”的质疑。
“小米的成功只靠营销是误解。”在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此前在《参与感》一书发布会上,对记者强调,“小米营销是口碑传播,口碑本源是产品。”
例如,“小米没有KPI和考勤制度,工作的驱动并不来源于大项目组业绩,也不是基于老板的个人爱好,都是真真切切地从用户反馈过来的。”黎万强说。
而回顾过去3年小米走过的路,雷军对记者表示,小米真正学习的其实是这几家公司:同仁堂、海底捞、沃尔玛和Costco(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像同仁堂一样做产品,货真价实,有信仰;向海底捞学用户服务,做超预期的口碑;向沃尔玛、Costco这样的公司学运作效率。
他称,小米对自我要求高,连组装环节都是去全球走访,“为什么我们一遍一遍找富士康,最后找到了英华达,去年大幅度推进自动化生产,小米有上百人盯在工厂做制造生产线,因为外包是个趋势,很多人质疑我们没有工厂,但举个例子,小米大楼是包工队做的吗,事实上是设计师、监理、业主做出来的,不盯或者盯得不够,我们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
在高成本的背后如何做到性价比,在雷军看来,商业竞争的核心还是高效率。
他举了个例子,来解读小米的商业模式。三年前,他和金山的一帮高管去美国。当时金山软件CEO张宏江一下飞机,就租了辆车直奔Costco,后来同行的七八个人也去了,回来以后都很激动。
“我感到很奇怪,猎豹移动的傅盛给我举例,两个新秀丽牌子的大箱子,平时在国内卖9000多元人民币,Costco只要150美元,合900元人民币。我后来研究Costco发现,这家公司确实厉害。他们的信条是:所有的东西,定价只有1%~14%的毛利率。而他们的盈利模式是通过收取会员费来盈利,2000多万的会员,每人一年100美元。”
“一个公司的毛利率越高,真的越好吗?”雷军问道,在低毛利的情况下,怎么高效率地工作才是厉害的地方。
而在高效率的背后,他对记者总结,小米的做法则是:“第一用电子商务直销,第二倡导用户口口相传有效控制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成本,第三是追求超高效率的运作。”
“未来不能说小米都会赢,但是小米模式的公司一定会赢。”雷军说,“它就像工业革命之后,传统农业时代的公司对抗工业时代的公司,不管你能抵抗多久,你都会输的。”
450亿美元估值引争议
创业近5年,在业界的争议声中成长的小米,被解读为“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企业的游戏规则”: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互联网手机”,掀起了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热潮,但它的商业模式不靠硬件,而是靠服务赚钱;定位发烧友手机并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而每年它的身价都在“三级跳”,从2.5亿美元到现在的450亿美元估值。
在国内智能手机行业增长收窄时,同业角逐更是到了比拼持久力和整体生态系统能力的大淘汰阶段。
据财新网报道,领投小米的全明星基金2014年4月份才组建,主体团队全部来自于摩根士丹利,基金的负责人季卫东曾担任摩根士丹利总经理,参与过十多起互联网企业的IPO。此外,曾任摩根士丹利私人银行的亚洲主管也是团队核心。
2010年底,小米完成首轮4100万美元多融资,估值2.5亿美元;2011年底,小米完成第二轮9000万融资,估值10亿美元;仅仅半年后,小米再次融资2.16美元,估值高达40亿美元;2013年8月,小米的估值超过百亿美元。而现在,小米的估值已达到450亿美元。4年时间,相比第一轮融资,小米估值增长近180倍。
对此,不少人质疑其是否存在泡沫。小米入股美的时,根据美的披露的公告,外界得以“管窥”这家尚未上市的手机巨头的财务状况:小米2013年营收265.83亿元,营业利润为4.86亿元,净利润为3.47亿元。小米科技总资产为64.52亿元,总负债为60.57亿元,以这个数据计算,小米的净利润率仅为1.3%。
对比同样没有上市的华为,根据华为消费者BG首席执行官余承东最新发布的新年致辞,2014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超7500万台,同比增长40%。
与华为等传统的手机厂商相比,小米成为发展最快的国产手机企业,并接连投资爱奇艺、美的、金山等公司,展现出其在产业链上的布局。但这也暴露出其不足,在不久前的印度专利事件中,小米的专利积累成为发展的阻力。目前,华为的专利数量为71903项,中兴也达到了55728项,而小米的专利数量只有1141项。
小米可复制吗?
一千个人口中有一千种“互联网思维”。但在“言必称互联网思维”以及相似的打法之下,结果却可能千差万别。
“究其原因主要是只照搬战术而没有从战略上深度思考,战略是坚持做什么不做什么,战术是执行层面如何做。对于用户而言,战略如冰山之下看不见,战术如冰山之上更可感知。”此前,黎万强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称。
“首先,产品要有足够的势能。有些品牌也学小米做跨平台合作,但效果出不来,这是产品品牌势能的问题。因为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给力,才能不断积累起品牌势能,外部平台合作是功率放大器,给势能转化市场动能时提供加速;而如果势能本身不够,那么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大平台、做怎样的营销,即使合作伙伴愿意支持,恐怕也难有满意的结果。”黎万强在《参与感》一书中说。
而在商业模式上,和传统的手机靠硬件赚钱是一锤子买卖不同。最初做小米手机时,把它当做一个互联网产品来看,未来手机整个的生态圈,硬件贴近成本并不赚钱,但是可以凭借硬件的增值业务来挣钱,比如说硬件的配件、软件云端的服务和应用渠道的分发等。而这也是小米与国内手机厂商竞争的杀手锏。
此外,对于不同企业来说,面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构建社会化传播渠道上也不必一锅粥一起上。
例如,小米最早一批用户是发烧友,黎万强称,如果单纯依靠微博传播太碎片化了,所以需要搭建论坛沉淀用户,而在沉淀几十万用户后,才通过微博、QQ空间等社交媒体扩散,并借助微信做服务平台。但如果换成黄太吉煎饼,“他们微博内容运营不错,但并不需要在论坛上让用户深度讨论一个煎饼上的芝麻是100粒好吃还是101粒更好吃”。
而雷军则对记者表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是外界的误读。”他称,再复制一个小米很困难,但模式可推广。小米投资的企业和团队中,不少是传统产业做技术做研发的,但是现在焕然一新,因为有了小米模式“武装”自己。
编辑:实习编辑刘鑫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