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个民族掉队

14.07.2020  10:22

   原标题: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个民族掉队——维西县抓实民生工程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幸福感工作侧记

少数民族孩子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茁壮成长。 (蜂玉程 摄)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农户家门口,新建的傈僳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陡坡上,一群傈僳族青年在晨光中,骑着摩托车结伴外出……盛夏时节,大山深处的维西县攀天阁乡新华耶起哭村民小组显得格外热闹。

  谁能想到,2017年以前,耶起哭小组不通公路,群众出入村寨要在近60度的陡坡上上下下,全村78户30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3户204人,更不要说骑着摩托出行。为了实现全面脱贫和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的目标,维西县将耶起哭小组列为2017年民族特色村建设项目点。

  “项目建设首先面临一个路的问题。山高陡坡,修路谈何容易,边挖边塌,边塌边挖,几经反复,2.7公里的通组公路仅支砌、浇灌档墙就达2600多立方。”负责建设耶起哭傈僳族特色村的李玉聪讲起当时的修建过程,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攀天阁乡和县民宗局整合多项资金,攻坚克难,终于修通了通组公路,结束了耶起哭群众背起物资朝天爬的历史。”李玉聪说,公路通到了村尾,但对于这样一个在60度陡坡并且居住紧密的村寨来说,物资运达各家各户,仍然难以实现,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耶起哭小组的交通和村民的居住环境,新华村“三委”召开群众大会,与群众商议后,决心修建3条村内通车道路,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修路中涉及16户群众的房屋、畜圈拆迁,他们在没有要一分补偿的条件下主动避让,终于完成了村内主干道的修建,并实施了近2000平方米的村内道路硬化,极大节省了建设成本和时间,群众建设积极性高涨,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全面完成了78户住房改造建设。

  公路修通了,村内道路硬化了,房屋修缮了,居住条件改善了,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了切实增加经济收入、增强造血功能,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新华村动员群众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当年,耶起哭小组78户人家种植286亩当归、160亩秦艽、25亩党参、47亩魔芋,还扶持发展了3户养猪、6户养羊、5户养鸡、6户养牛、3户养蜂专业户。耶起哭开始步入脱贫发展的轨道。

  耶起哭只是维西县众多少数民族聚居贫困村当中的一个。

  近年来,维西县大力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全面补齐全县各族群众的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住房保障、医疗服务短板,全面提升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感。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2016年以来,全县共实施通村公路硬化86公里,通组公路硬化1416公里、通村公路安防459公里、危桥改造17座、村内户外道路硬化131.5万平方米。通村公路硬化率由2015年的72%提高至2019年的100%,通组公路硬化率由2015年的21.4%提高至2019年的91.6%。实现10个乡镇79个村安全饮水全覆盖,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均已达标,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另外,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8%;新建村卫生室53个、改建村卫生室14个,村医和医疗设备配置均达到标准化要求。行政村和已建成学校及卫生室实现网络宽带全覆盖。群众出行难、用电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全力确保群众安居。2016年以来,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点43个,1901户679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486户5324人。目前,43个安置点均已搬迁入住。并通过实施劳务输出转移一批、产业发展解决一批、扶贫车间带动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就业创业推动一批“五个一批”措施,全力推进易地搬迁群众务工就业,实现建档立卡户均就业1.8人。2016年以来,全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605户,实现危房“清零”。

   民族教育不断夯实

  2017年,维西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达到20条底线要求;2019年累计资助高等院校贫困生1631人次,实现应助就助;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辍学生和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失学辍学情况。310名3至18周岁持证残疾适龄儿童就学问题得到解决。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

  维西县医院于2016年通过全省二甲医院评审;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符合条件的均实现医疗救助;建档立卡住院实行即时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规范转诊转疗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90%以上;全县家庭医生履约率达96%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5373户15847名建档立卡群众享受农村低保保障。

   促进各族群众持续增收

  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县培育专业合作社165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37个,覆盖79个村,带动建档立卡户11426户40972人,产业覆盖率达94.53%,实现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100%覆盖。

  就业创业渠道不断拓宽。构建县级公司、乡级中心、村级经纪人、组级服务站“四级”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切实加大劳务输出力度。2016年至2019年,共完成劳动力能力素质提升培训48560人次,实现对建档立卡劳动力100%推荐就业岗位,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952人次,实现建档立卡户户均1人以上就业。

  加大生态扶贫力度。2016年至2019年,共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721.2万元,覆盖39139户138377人,涉及建档立卡户10961户39550人,年补偿资金1927.3万元。

  金融扶贫持续给力。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275.5万元,以创业带动就业649人,进一步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2017年至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74元增加到9331元,年均增长10.27%。

   繁荣民族文化 凝聚脱贫攻坚精神力量

  自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以来,维西县认真落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举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积极打造一批民族文化精品。截至目前,全县已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57项,创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点1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省级非遗项目傈僳族歌舞《瓦器器》等已成为维西县的一张靓丽名片,多次被选参与全国巡演;完成傈僳族音节文字录入中华字库工作,并取得音节文字和老傈僳文输入法国家知识产权专利,维西县被认定为中国古文字傈僳族音节文字发明地。通过开展各项民族文化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凝聚起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

  夜幕降临,歌舞升起。在“三江”广场、民族文化广场、念萨广场,在各个村寨的活动场所,不同民族随着同一个节奏、同一个舞步、围成同心圆,跳起欢快的民族健身操,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画面在“三江腹地”徐徐展开。(余丽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