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九成中小学生有手机 八成学生玩微信
当用户规模超过6亿的微信成为覆盖面最广的社交软件时,学生群体也成为其中一员,父母知道这些学生的朋友圈里有什么?他们在朋友圈里干什么?本报记者随机对100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96%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手机,84%的学生在使用微信,其中74%的学生主要用微信来聊天,也有不少学生利用微信来“减轻压力”——互传作业答案,有的甚至在做微商。
调查
小学生基本不用微信
西山区第一中学初三学生赵杰(化名)马上将面临中考,无法抗拒手机的巨大诱惑力,他还是会经常上微信,时不时刷刷朋友圈,看看朋友最近在干什么。“有时候每隔10分钟就会不自觉地点开手机,感觉对手机的依赖感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赵杰说,在他身边,大部分同学都有手机。
记者在3所中学、2所小学附近对90名中学生和20名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发放了110份调查问卷,在收回的100份有效问卷中,记者经过统计发现,93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手机。其中,中学生中有85人有手机,小学生中有8人有手机。
这些有手机的学生中,86名学生在使用微信,基本以中学生为主,其余的多名小学生则表示,自己虽然有手机,但手机只是用来和父母家人联系,并没有社交软件。“我用手机是为了方便放学之后和父母联系,父母不允许我用微信、QQ等软件,他们说这些软件会影响我的学习。”四年级学生琳琳说。
高一学生张梦阳(化名)说,在中学校园里,没有微信的学生很少见,同学朋友之间的沟通大多都建立在微信上。张梦阳说,微信很方便,文字、语音、图片及视频都可以互相分享。可见,微信对于学生来说,使用频率非常高。
调查中记者发现,使用微信的学生中,54名学生每天微信在线时长为2至3小时;8名学生微信在线时长为3至6小时;24名学生基本全天24小时都会在线。
学生
有的做微商
有的互传作业答案
对于“你会用微信做什么”的一道多选题,近80名学生称,吐槽、写心情、卖萌是最寻常的,63名学生称主要利用微信聊天,另有10多名学生称,会偶尔分享学习链接或心得,有4名学生会利用朋友圈做微商。
微信还给很多学生创造了“捷径”,有8名学生承认,他们会在微信上和其他同学互传作业答案。另外,在86名有微信的学生中,全部学生都表示会玩微信抢红包,且认为抢红包不仅可以娱乐,手气好的时候,还能抢到零花钱。
初二年级的赵灿(化名)今年15岁,用微信已有两年时间。“看了大家的动态,我多半会点个赞,给小伙伴添下人气。”初三学生孙思凯(化名)使用微信一年多,班里的同学基本都有微信,有人发游戏记录截图、有人晒心情、有人发动态。“多半还是吐槽,学习太累了或者说说老师的坏话,这类的内容通常会有很多同学点赞。不会做作业时,还可以让同学在微信上分享答案。”孙思凯说,有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也会利用微信和其他人互动或比拼。
此外,还有利用微信做微商的学生,高一学生高茜(化名)就是一名学生微商。高茜说,当她在朋友圈看到有好友做化妆品微商后,她也加入了微商团队。“课后我会在朋友圈上发些产品信息,每次分享产品信息也就几分钟的时间,我觉得不会影响学习。”
家长
孩子坐公交车玩微信坐过站
针对此现象,记者对10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在家长看来,孩子使用手机是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孩子使用微信的事,近半数家长承认,微信确实可以方便孩子和家长及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但把大量心思花费在微信上,将对孩子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陈女士的女儿现在上高一。“孩子用手机已好几年了,允许孩子用手机,是为了她能利用好手机的便利,多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学习。”陈女士说,她并不反对孩子用手机,但如果孩子因为手机影响学习,甚至迷恋游戏或是用手机谈恋爱,她是不支持的。陈女士说,如果女儿过度迷恋手机,她会先讲道理再劝说,如果无效,她会没收手机。
“女儿去年的一件事让我很生气,她坐公交车去学校时,由于在公交车上一直低着头玩微信,和朋友聊天,结果到站也没下车,导致上学迟到。”陈女士说。
调查显示,对于互传作业答案、上课时间玩微信等情况,51%的家长会向孩子讲道理,35%的家长会设法阻止孩子,14%的家长会严厉制止。
老师
学生在班级群里共享作业答案
在西山区一所中学任教的俞老师称,为了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她曾在微信上建过班级微信群。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学生没有好好利用微信群讨论和交流学习,而是在群里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刚开始建群时还挺好的,学生有什么学习方面的困惑都会在群里聊一聊,慢慢地很多学生居然在群里聊一些私人的事情。最让我意外的是,在一次寒假中,有学生居然在群里共享作业答案。”
俞老师说,事后她在群里指责了几名学生,班级群就慢慢冷却了,很少会有学生在里面发话。俞老师建议,学生使用微信并不是坏事,但一定要分清使用时间,尤其上课时间是杜绝玩微信的。
玩手机成瘾
会让孩子变冷漠
昆明市儿童医院心理咨询室主任医师黄高贵表示,长期痴迷手机,会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黄高贵说,当玩手机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即“手机成瘾”时,整个孩子的兴趣点就会从学习转移到手机上,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
此外,对手机的痴迷容易让孩子不善于与人沟通,会使孩子产生孤独感,并出现沮丧、抑郁、烦躁不安等情绪,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内心充满敌意、不合群、冷漠、缺乏爱心等人格问题。
“另外,孩子还可能在手机中获得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对于缺乏识别与分辨能力的孩子来说,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黄高贵说。(都市时报 记者陈蕾 汪雨春 实习生陈泽霞 甘凌菲 苏露露)
编辑:上官艳君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