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寺塔9月重见天日 文庙明年五一完工
东西寺塔目前正在修建中
文物对于一座城意味着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天气变化异常,去年开始修缮的东、西寺塔和文庙大成殿将何时完工倍受关注。城市现代化脚步不断加快,工期、质量,文物修缮如何平衡二者关系?这是个“老话题”,也是个大工程,可要将其做至“精心”,似乎没那么简单。
近日,记者采访得知,天气变化对昆明的两个地标建筑的修缮均有所耽搁。大成殿的预计完工时间是明年的5月1日,东西寺塔进入首位工作,不出意外9月份能完工。
进程:大成殿木质结构安装已完成
70年前,昆明文庙,被日寇的飞机炸毁,成为多少老昆明人抹不去的伤痛。自去年文庙恢复性修建项目一期工程开工以来,施工景点全部实行封闭施工,谢绝游客游览。修复工程何时结束?市民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大成殿的新模样?时值雨季,波谲云诡的天气对修缮工程可有影响?……
“这雨下起来还没完了,着急也没用,只能等下去。”近日,记者去到施工现场看到,文庙大成殿、大成门的木质结构已经做好,瓦顶需要的琉璃瓦刚刚运到,种类纷杂的木材堆满施工现场。尽管一切准备就绪,但因差了个好天气,工人们只得耐着性子等下去。
截至目前,工程已经进行了9个多月,各项目进展顺利。项目监理方负责人张先生表示,按照计划,工程将于明年5月1日全部结束,进行清场后即可重新对外开放。届时,昆明人将看到一座在原址上修建、和老照片几乎一模一样的大成殿。
建造一个古代建筑完全不同于建造“火柴盒”式的现代建筑,古代建筑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文庙大成殿、大成门修缮更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构件加工、屋瓦采购,从安装防雷设施到完备消防设施,整个设计修缮方案需经过反复缜密的酝酿论证。
建筑的主体框架构造已经完成,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工人们将进入订椽子、望板、做防水层、墙体、地幔、青砖下碱、四周石栏杆、盖瓦、油漆彩绘等一些列工作。直至最终重现出老文庙的壮观景象。
文庙的修复工作非常繁琐细致
挑战:油漆彩绘10道工序,画出来要吻合历史
文庙是云南第一座文庙,也会是全省所有文庙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建成后的大成殿面积达952.55平方米。大成殿、大成门的“再造”不仅仅在于原址重建,建成后的大成殿有36根立柱,涉及到的承重梁、斗拱、榫卯等大小构件有上千件。建成后,它将作为儒家文化传习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并把它打造成为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和昆明的文化名片。
谈及接下来的工作,张先生说还有不到3、4个月的时间就要进入“油漆彩绘”阶段,也是接下来的修缮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油漆彩绘非常复杂,大概有10道工序,用色、图案组合方面既要体现地方特色、考虑老百姓的声音,又要得到专家的认可,不太好把握。”
对于彩画,通常是看着好看,但少有人知道其过程有多复杂。工作开始之前,工人们需要先做设计、小样,经专家评估、论证后才能做实样。当然,画,对于“久经战场”的工人们来讲不是问题,如何画很磨人。国家要求古建上的彩画必须百分之百保持原貌,笔头功夫深浅、彩画手艺高低,再高超修复的手艺也和原貌有差别。工人们在开工前,查看能找到的所有文献资料后,每一笔都必须严格按照历史的原貌复原。
砖瓦的尺寸订购、木材材质、屋面防水处理灰的使用、梁、柱、枋、檩、斗拱的制作和安装……采访当天,作为项目监理方的张先生和建设方、施工方、设计方还在外看材料。他说,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整个团队在施工监控中对各个工程部类质量应紧密跟踪。不疏于每个环节的监控,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坚决不能进入施工场地,特别对材料的再次处理和加工要坚持既定的程序和原则。
东西寺塔修缮不赶工期 确保文物安全和工程质量
去年7月份开始修缮的昆明地标建筑——东、西寺塔,将何时完工备受关注。5日下午,记者到现场看到,印象中古朴简洁、饱经风霜的东、西寺塔依旧被脚手架和绿色的防护网“裹”了个严严实实,高高的塔尖不太明显。在塔顶外檐口等高处铺设了一圈木板,不时有工人在上面行走搬运物品,地面上的十几名工人紧张地忙碌着。
西山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说,两个塔的修缮工作已经进入收尾工作,塔身加固修补、防风化处理、塔刹防水、防雷处理、金鸡复制已经完成。“前几天,塔身刚刚做完抹灰层,不少市民看到后都以为两个塔的颜色是现在塔身上的颜色,把我们吓到了。其实不是的,面层的颜色经过反复实验和调制已经做好,待专家进行现场踏勘并结合史料论证确定后,将进行二塔修缮的最后工序。”
传说古时滇池周围地区大多水患频发,几成泽国。到了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拓东城的百姓和驻守士兵们请来了曾建造大理三塔的名匠尉迟恭韬帮助修建双塔镇水。千年时光,风雨的洗刷,空气中有害的微量元素,侵蚀着两座古塔。
2015年底,东西寺塔披上绿色的“针织衫”,再次进行修缮。此次距上一次大修,也已过去30多年。在修缮方案中,详细记录了东、西寺塔的损毁情况以及修复塔身的详细方案。灰泥层有裂隙和脱落,色彩变异;塔砖表面风化严重,酥碱、粉化、脱落等病变情况遍布塔身;基座砌体、塔顶多处出现裂隙,佛龛龛体破损,佛像也有损坏。“还有两塔四角的铜质鸡形迦楼罗损坏比较严重,铜质材料严重锈蚀缺失。”
此次东西寺塔修缮,工期近一年。西山区文管所负责人介绍,由于去年、今年降雨较多,且雨季提前到来,空气湿度对修复工程有极大影响,工作进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确切的完工时间将延后一点,如果天气和施工顺利的话,将于9月初完成修缮。不过,文物修缮工程的施工工期是其次的,本次修缮最重要的是确保文物安全和工程质量,因高空作业空间小难度自然也大,抹灰层传统材料配比试验和强度测试耗时7、8个月,多变的天气虽然耽搁施工进程,但经历风吹、日晒、雨淋等恶劣天气后,做出的面层科学配比度更高。”
原工艺原方法还原历史原貌
“不就是修缮吗,1年多了怎么还没修好?”5日,修复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其实,文物修缮工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塔上的每个物件都是“宝贝”。整个修缮过程,施工队始终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能人工施工的、就绝不动用机械,最大限度恢复历史风貌。加固塔砖、塔身过程中采用了德国进口的虎合胶、抹灰层采用了采取按照修缮方案采用了传统工艺做法:麻刀、石灰沙、石粉、桐油、粘合剂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比,经过几十次试验,将试验成功的抹灰层放置室外经过7、8个月的风吹日晒雨淋后对效果较好的进行选取后测试其强度,最后选取综合数据最优的抹灰层。同时对塔身和内部木楼梯采取了防腐、防虫、除草等措施保护古建筑。
文物修缮这个慢活儿计确实是个“技术活”,得尊重其内在规律和保护原则,文物保护工程的设计、施工容不得“任性”妄为。“修旧如旧”具体实施中如何尽可能体现“按原状修缮”“最小干预”“可逆性”等原则,到底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故”,文物在漫长历史变迁中究竟恢复到哪一段时期的风貌,凡此种种,都少不了以审慎研究为依据,缺不得严谨论证花工夫。
“文物修缮采用的是传统做法,修缮的材料和工艺都要用传统的,不允许用一点水泥;还有这次不单是对塔体进行维修,还要进行保护设施建设,如安装避雷针、监控等设施,花园、地砖等也要重新修缮。”说到工期,西山区文管所负责人不免有些感慨。他说,东、西寺塔塔顶的“金鸡”——迦楼罗历经漫长岁月变得乌黑,金鸡”的“腿”都要断了,损坏比较严重。后来是请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一锤一锤重新打出来的,历时半年多。
“修旧如旧”是最大的原则,大修可不是为了追求“旧貌换新颜”。东寺塔的砖风化严重,要先用刷子把风化部分清理了,有的砖还要更换,下雨天砖色会被冲走,关注中长期天气预报成了整个团队人员的必备功课。老昆明人可能还记得,修缮之前的东西寺塔颜色是不一致的,在此次修缮后东、西寺塔色调将一致,尽可能的接近其历史风貌。在以前的修缮中,施工队可能存在误用水泥的情况,这次工作人员将行进办法将它剔除,避免后人误解修建东、西寺塔时已经有水泥。(都市时报 记者李垚垚 实习生乔思奇 摄影张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