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妇联关于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思考

06.10.2014  19:54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出现长时间的持续性增长,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它不仅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各级各部门及广大青少年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作为妇联组织来说,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具有极其重要的重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从家庭教育抓起。   
  一、家庭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一般说来人都是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社会学认为,教育功能又称社会化功能,它包括传授生活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指导个人行为及社会责任等。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论在哪一阶段,家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儿童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化责任是由家庭完成的。在家庭中,儿童与亲人之间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学语言,学社会规范,学社会文化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赋予个人一连串的先赋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价值观念、阶层、宗教信仰等,甚至于个人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及行为养成、人性人格的发展、情感发泄、爱情的培植与表现、精神的安慰等。
        社会学关于家庭教育功能的论述,再次说明家庭的教育作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的起点,生活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时常交流、沟通,给予关爱,孩子就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孩子健全的人格确立,须臾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给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恰当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关注他、爱他。父母为家庭安宁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无形的力量,帮助他健康幸福地成长。家庭安宁则社会安宁,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因此,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发展的场所。但如果家庭结构失调、破裂,家长不良言行的污染、教育不当等,都可导致家庭教育缺陷。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犯罪生物学派认为犯罪父母可能有犯罪子女。据查,在剑桥的研究中,一项研究结论是:有犯罪父亲的少年犯罪人的数量,是没有犯罪父亲的少年的两倍。前苏联学者A.H.多尔戈娃在长期对个性进行犯罪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对少年将来的命运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不健全
        家庭结构不健全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而造成家庭结构的破裂,这样常常使传统家庭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趋于弱化。不健全的家庭有可能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使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地失去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会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诱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一位西方学者曾断言:“父母离婚对子女造成的伤害仅次于死亡。”结构不健全的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家庭关爱的缺失造成青少年心灵扭曲。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往往是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一些孩子从小目睹了父母是如何从和睦恩爱走向誓不两立,从而会使他们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世界是如此不可靠,人与人之间如此不值得信任,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期内心痛苦,心理失衡,使他们渐渐产生心理偏差,形成变态人格,很难融合到正常的社会中去。这部份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孤僻、冷漠和封闭,不愿和人交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和人交流,而是闭门苦思,在心理上无法得到平衡的时候,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去处理问题。一些残缺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与社会化的教育,很容易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暴力倾向,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良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来自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以暴力团伙犯罪为主的“黑色”污染和以毒品犯罪为主的“白色”污染三个途径。一些残缺家庭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应有的关心,他们很可能在社会上去寻找朋友的慰藉,于是他们很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受到诱惑与利用;由于心情忧郁、精神空虚,很可能沉溺于黄色书刊、淫秽录像以及网络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溺爱放纵。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在一些物质生活比较优越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子女在物质和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却忽视了给他们良好的精神食粮。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城市独生子女率占50%。这些“小皇帝”从小娇生惯养,要啥有啥,要啥给啥,使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追求享乐的不良习惯,并普遍存在孤僻、内向、骄横、脆弱的心、性格特点,一旦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
        ——粗暴生硬。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不打不成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流落到社会上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步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极易在其他人的教唆、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自由放任。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放任自流。特别是在农村或者城市中部份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据调查,个体工商业者、出租车司机、包工头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较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很少在家,即使在家也由于奔波劳累,回家后倒头就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上。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癖、冷酷、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三)家庭环境不健康
        ——父母有不道德行为。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恶劣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架、指责、揭短、厮打,孩子没有欢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有的只是恐惧、忧虑和失望。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子女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或向攻击敌视方向发展。子女为逃避这种不祥和的家庭气氛,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极度贫困的家庭。从近几年来的刑事犯罪案件来看,因为贫困而导致青少年财产型犯罪已成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者父母双方都下岗,还有的是父母患有精神等方面的疾病,家庭条件极度贫困,这样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有的孩子往往容易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膨胀,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少年加入打工行列。这些人本身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却摆脱不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带来巨大的诱惑,当现实的困境无法摆脱时就会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
      (四)家庭文化氛围不强
        ——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又不注重自己的素质的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可能受到不良影响,容易导致失范行为。在青少年犯罪的事例中,有很多来自父母文化水平低的家庭。由于青少年自身文化水平低导致犯罪的更多。
        ——家庭文化活动不高雅。家庭文化活动单调、品位不高,多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文化消谴性强,缺乏知识性、趣味性的家庭文化活动。有的家庭甚至传播淫秽书刊,盛行赌博,出现“人手不够孩子凑”的现象,导致孩子逐渐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家庭从事违法的犯罪活动,孩子从小受到负文化熏陶,长大后很容易成为“继承人”,子继父业,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民主气氛不正常。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很多家庭内部也变得越来越民主。但有的家庭过于民主,对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从不过问。而有的家庭还受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实行家长的绝对统治,对子女的一切言行都完全控制,抑制了子女的本性,导致逆反心理的形成。这样家庭的孩子,有些忍受不了父母的统治而离家出走,从而导致犯罪。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和对策
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家庭是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科学教育网络体系的最重要环节。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积极作用,才能将青少年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婚姻质量,协调好家庭关系。家庭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青少年不仅要从家庭得到物质生活条件,也要从家庭得到精神生活的满足。而父母是孩子的依靠,父母关系紧张,甚至破裂,以至离异,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和伤害。虽然父母的离婚不以青少年的意志为转移,但家庭成员在建立家庭前,每个人对婚姻、家庭都要持慎重、负责的态度;一旦建立家庭,就要为配偶、子女尽责、履行家庭义务,不应轻率离异。为了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打击和伤害,父母在恋爱、结婚时就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努力提高婚姻质量,使婚姻的缔结建立在坚实的感情基础之上,努力减少因婚姻质量问题而出现的离婚现象。同时,婚姻管理部门要认真对待登记结婚和办理离婚,切实调查了解双方情况,特别是感情基础,而不能走过场,要对双方进行法制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帮助其正确地处理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在处理离婚问题时要慎重,尤其是有尚未成年子女的夫妻离婚更要慎重;人民法院对起诉离婚案件,应认真做好调解工作,认真调查子女的状况,在判决解除婚姻关系时,应首先考虑未成年子女的权益,妥善安排其学习、生活;要严格执行《婚姻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依法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失去家庭温暖、失去父母关爱、失去家庭保护的青少年,有关基层组织及近亲属,应予以特别关心、教育和保护,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注重教育方法,提高家教质量。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教授王极盛曾对北京1800多名家进行长近3年的跟踪调查,结果2/3的家庭教育不当。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正确的方法,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和正确引导。一是父母必须了解和尊重子女。要了解和尊重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时期的特征与要求,因“”施教,对他们给予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鼓励和诱导;二是对青少年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不能有所偏废。要加强对子女进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要提高子女生活自理、独立生活的能力,使其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图发展的本领。要把道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小对子女灌输为人处世的优良美德和高尚情操,教育他们恪守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准则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小到遵守校规校纪、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大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的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人生,培养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谦虚谨慎、忠诚老实的美德,养成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腐败消极现象。同时,要正确对待子女出现的错误,加以正确的引导,不能出现问题后要么不管不顾,要么就大打出手。而且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应该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否则会让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三)提升家长素质,规范家长行为。家长的不文明行为,不良嗜好,违法犯罪行为,无疑是子女违法犯罪的诱导因素,因此,规范家长行为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做有背人伦道德的事,禁止酗酒、赌博和不健康、不正常的性生活,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
        (四)改善家庭环境,增加沟通了解。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分专横。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对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自信的性格非常重要。有些家长综合素质较高、淡吐文雅、举止彬彬有礼,而且感情融洽、和睦相处,家庭充满了温馨、愉快,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相反,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经常吵闹、打仗,甚至随意打骂、惩罚没有出错的子女,在这种恶劣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子女易养成急躁暴虐或自卑猥琐的性格。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促进共同进步。首先要提高父母和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父母应尽义务让子女完成基本的教育;父母自身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身体力行的感染自己的子女,从而共同进步。其次要提高家庭文化品位,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这样就可以增强青少年抵御社会消极腐朽思想影响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又可以形成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共同提高家庭文化品位。最后父母和子女间应该保持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既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为其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实践证明生活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中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有自信心,具有积极的、友善的性格,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总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置身期间,使其能得到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收到审美情趣的熏陶,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而且青少年接受新兴事物特别快,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有利于家庭成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值得指出的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长,而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必须向广大家长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的正确思想和科学知识,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进行班级授课;开设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站;设立“家庭教育热线电话”;开展家教讲座等,为家长们答疑解难,从而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预防青少年犯罪。而且学校也应利用教学优势,对学生开展相应的课程指导;大众传媒也应发挥好正确的引导作用,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对一些家庭特别贫困或父母都下岗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关注,社会也应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使下岗职工能够再就业。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只有他们能健康成长,国家才有希望,社会才能和谐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勇于担当,敢于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而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误入“歧途”以后,一味把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笔者呼吁天下父母们,要有高度的家庭责任感,要对孩子负责、对家庭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只注重物质,不注重教育,甚至两者皆不顾,或者只管自己轻松、解一时之快,而忽视自己的孩子,这都有违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美好的期待下,父母们共同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前行,共同追寻美好的明天!

(云南省保山市妇女联合会        赵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