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进入食菌旺季 138家哨点医院监测菌子中毒

13.08.2015  13:54

记者张捷/摄

    近日,从云南省疾控中心获悉,全省16州市129县区疾控机构,138家哨点医院已全面加强野生菌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控制工作。在开展监测的同时,省疾控中心还加强了对毒菌危害控制研究,开展毒菌标本形态学、毒素检测等工作。

    目前,云南已进入各类野生菌生长和销售旺季,也是毒菌中毒的高发季节。今年进入雨季以来,全省已发生多起重大误食野生毒菌引起的中毒事件,造成多人死亡。

    从省疾控中心了解到,野生菌中毒的表现与毒菌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根据毒素的成分,中毒类型可分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共为5种类型。

    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食用野生菌加工烹调时应注意不要凉拌生吃,野生菌要炒熟煮透,不要用急火快炒。菌子不要与酒一起食用,有些菌子里的毒素与乙醇会引起化学反应,或促进毒素吸收加重中毒,因而进食菌子时或食用前、后最好不饮酒。

    据了解,从2010年起云南已全面启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逐步构建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互为补充的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对食源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监视”。截至目前,已完成构建和部署的监测系统包括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监测面扩大到16州市129县区疾控机构,138家哨点医院,对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在开展监测的同时,省疾控中心也加强了对毒菌危害控制研究,开展毒菌标本形态学、毒素检测等工作。

     链接:

    5种中毒类型及表现

    1、胃肠炎型。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菌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30分钟到6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2、神经精神型。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潜伏期1小时至6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3、溶血型。由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潜伏期6小时到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4、肝肾损害型。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潜伏期6小时到24小时,病程较长。肝肾损害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

    5、横纹肌溶解型。主要由亚稀褶黑菇等引起。中毒后1小时内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炎症状,6-12小时后表现出血尿或血红蛋白尿,肌肉痉挛性疼痛,肌酸激酶急剧增加。最典型症状出现横纹肌溶解,最后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严重者12小时后就开始死亡。(昆明日报 记者张晓莉)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