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粮食总量增幅十四年居云南省县级第一
本报讯(特约记者杨承海 通讯员顾卓挺)宣威市十四年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持续向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攻关冲刺,辐射带动285万亩粮食均衡增产。今年,全市预计可实现粮食总产8.4亿公斤,比2003年增3.9亿公斤,年均增量和增幅分别达3000万公斤和5%。总量、增幅连续十四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八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宣威市常年粮播面积285万亩,是全国产粮大县之一。2003年以前,全市粮食产量总徘徊在4.5亿公斤左右,为向粮食持续增产迈进,该市制定出台了加快“兴水强市”系列政策和措施,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和农田灌溉保证率从2003年的20.89万亩和30%上升至2016年的42.35万亩和41%。自2010年,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该市共整合项目资金6.5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地22万亩,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120万亩、商品粮基地100万亩。该市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力加速农业机械化推广,截至目前,全市共补贴各类新型农机具20.4万余台、直接受益农户1.98万余户,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47%。同时,该市出台了玉米和马铃薯两个主要粮食作物发展意见,市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实施玉米、马铃薯良种研发、地膜覆盖等科技措施。
该市大力实施良种战略,建设年生产1000万公斤的玉米良种研发中心和年生产3000万粒脱毒种薯的马铃薯良种研发中心,采取校企联合的办法,开展商品化育种,提高良种研发进程。同时,以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契机,举办5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先后探索出玉米“五配套、五统一”和马铃薯高垄双行以及“六推、三控、三提高”等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实现“小春、大春、晚秋”马铃薯“三季串换”种植。集成“六推、三控、三提高”技术路径和高垄双行种植技术,分别被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列为西部地区主推技术和全省重点科技措施推广。
为确保285万亩粮食持续增产,每年一入春,该市实行处级领导包乡(镇、街道)、科技人员包片蹲点制,及时帮助解决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玉米采取 “六推、三控、三提高”技术路径。“六推”:推广宣黄单4号、宣宏2号、云瑞999,W型和U型集雨抗旱栽培、机耕机播机收作业、0.01毫米以上黑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间套种。“三控”:控肥、控药、控残膜 。“三提高”:通过“六推、三控”措施落实,实现用地养地、粮食饲料、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效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马铃薯主推“宣薯2号”、“丽薯6号”、“青薯9号优良品种,集成推广“脱毒种薯+垄作栽培+测土配方+深种深盖+机播机收+疫病防控”技术模式。今年,全市共种植大春马铃薯70万亩,其中马铃薯套种玉米55万亩、马铃薯高垄双行51万亩、脱毒马铃薯70万亩;全市种植的128万亩玉米地膜覆盖和良种良法推广均为100%。
该市牢固树立“三分种、七分管”的思想意识,每年,针对气候特点、作物长势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查病情,全面掌握大春作物当前的生长情况,根据各种作物不同的苗情和长势,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采取分片区、分种类指导的办法,指导农民科学锄草,因地、因苗、因时抓好中耕管理,确保大春作物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