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突破困境 创新推动实战 保山“一级接警”全面提升城市打防管控能力
保山市公安局新闻办公室
2015年10月9日
为适应新常态下打击犯罪、维稳处突、公共安全管理等复杂形势,2014年,保山市公安局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引领,强力推进市局机关勤务机制改革和警务实战化建设,将市府所在地隆阳公安分局原承担的“一级接警”职能,上划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负责。一级接处警工作改革运行以来,市局机关全面实现了指挥调度扁平化、警种联动合成化、警情处置高效化、信息研判精细化。保山市公安局一级接警改革做法,于2015年7月被省厅确定为试点全省推广。
问题导向,民意引领,从实战出发寻找改革动力
保山地处滇西边境,市辖5县区,总人口255万。其中腾冲、龙陵两县与缅甸接壤,共有167.78公里的国境线。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保山从发展的边缘变成前沿。新的区位优势,对全市公安维稳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保山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因项目落地、征地拆迁经济补偿等引发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多。随着保山中心城区人、财、物的大引进、大流动,2014年1至6月,中心城区共立刑事案件1340起,同比增加309起上升29.97%。
面对保山中心城市社会治安打防管控新的任务和压力,隆阳公安分局独立承担保山中心城区“一级接警”职能明显不适应:保山中心城区面临的各类问题错综复杂,一旦发生涉恐或重大暴力群体事件,都需要市区两级合力解决。但隆阳区范围内的群众报警、求助完全由隆阳公安分局承担,繁重的警情处置让分局不堪重负,长期处于单打独斗、“小马拉大车”的被动状态。受指挥调度权限所制,隆阳公安分局无法与内卫、边防等现役部队形成联动,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调用市级警力开展处警工作,两级公安机关形不成实战合力。遇有突发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需要市级层面、其他县级公安机关增援支持时,请示报批环节多,程序繁琐,极大地制约了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
整合资源,大胆创新,全面推进警务运行模式改革
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保山市公安局决定先行先试,以“半年打基础、一年见成效、两年大提升”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市公安局指挥调度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的权威作用,对过去由隆阳公安分局承担的接警职能进行根本性调整,从2014年8月1日起,由市公安局全面履行“一级接警”职能,直接受理保山隆阳中心城区、保山工贸园区、水长工业园区、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范围内的群众报警、求助等警情处置。
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唐云泽多次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汇报,将原隆阳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机构编制和工作职能统一上划,整合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并从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强化保障。在全市公开选调8名民警、公开招录16名辅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录4名文职人员,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增至29名;成立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主要领导按副处级配备,组建由公安民警为主导、辅警为补充的50人应急处突专业队伍,指挥中心和巡特警支队辅警工资、保险等全部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保障。投入400余万元,升级改造指挥中心大厅,建成重大警情指挥决策室,购买防暴车、盾牌等大批装备配发各处警单元,市财政从2014年开始每年划拔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接处警系统、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运行良好。
充分借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前反恐维稳的优势,建立一系列工作机制,把各类社会资源整合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统一调度,打造“接处警共同体”,构建部门联动、优势互补的处警工作格局。建立反恐怖工作六大体系。针对3.01暴恐事件发生后日益严峻的反恐维稳形势,报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反恐怖工作的意见》,整合各类专业力量与群众资源,全面构建组织、预警、处置、防范、责任六大体系,实现反恐怖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信息化。推进建立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以对群众的报警、求助“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为目标,逐步形成市、区两级覆盖民政、卫生、水电等职能部门的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主导、统一指挥,各职能部门联勤联动,综合管控”的重大突发性案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视频监控网。将全市范围内1813个视频监控点接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统一并轨运行,及时掌握全市各党政机关、人员密集场所等重要部位及周边治安状况,一旦发生重大警情,即利用远程实时画面监控,迅速科学决策,统一高效指挥处置。推进实战型公安队伍建设。建立《市局机关民警日常值班备勤制度》,市局机关各部门民警以7天为一个周期,轮流参与值班备勤,按规定佩戴枪支,提升市局机关应急处突能力。目前,市局机关每日值班备勤警力达30人。将市局机关基层工作经历不满2年的民警,分期分批充实到中心城区隆阳巡警大队,从巡逻盘查、信息采集、调解纠纷、服务群众等入手,处置各类警情,参与街面巡防;将市局机关16名缺乏基层经验的民警分批下派到全市各乡镇、基层派出所挂职锻炼。组织市、县(区)局党委班子成员、72个基层派出所所长、教导员等实战部门202名负责人,分四批到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培训学习,提升处置各类重大案(事)件的能力水平。
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推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着力在优化警务机制,创新勤务模式,完善扁平化指挥体系上求突破,大力提升接处警综合效能,推动平安保山建设良性发展,成效显著。
警种联动更加“活”。充分发挥市公安局警令部与武警内卫支队司令部共建友好单位的优势,建立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复杂敏感时期军警武装联合巡逻机制;整合市、县(区)两级特警、巡警、武警、交警等巡防警力,组建8个PTU机动作战单元,划分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核心处置区域,确保一旦发生重特大警情,在形成强大武装震慑效应的同时,第一时间高效处置。整合指挥中心、网安、刑侦等部门信息资源优势,组建市公安局信息研判中心,对110接警实行日通报、周分析、月研判,找准案件多发区域、重点时段突出治安问题,以信息研判成果主导打、防、管、控协调推进。发生重大警情,刑侦、网安、宣传等警种同步上案,第一时间把握有利战机;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根据警情处置需要,以就近调警原则,市局指挥中心统一调用全市警力。
调度指挥更加“准”。减少指挥层级,畅通指挥关系,加强实战型指挥中心建设,实现“点对点”指挥。进一步拓展市局局领导值班工作职责,市局值班局领导拥有对全市公安机关警务资源的统一调度指挥权;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市局指挥中心至具体处警单元“一杆子”插到底的调度机制,并对处警情况进行过程监督和事后回访,提升处警效率、效果。研究制定《接处警工作流程》、《指挥中心工作手册》,根据警情性质、事态规模、紧急程度,由高到低分为特级警情、一级警情、二级警情、三级警情,明确各级警情指挥调度权限,分层级规范请示汇报流程,规范化处置各类警情。采取聘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播放接警录音、建立接处警微信学习交流平台等措施,在接警人员中积极开展“五知”“七会”学习,提高队伍对警情的科学判断和处置能力。建立接警员定期到处警单位跟班工作机制,让接警员熟悉中心城区街道分布、标志性建筑物位置等情况,实现对警情的精准定位;实施路灯杆编号辅助报警措施,投资30万元,对保山中心城区5000根电灯杆编号,有效解决群众说不清地点、处警单元短时间难以到达现场的问题。
高效处置更加“快”。加强实战转型、提升实战能力,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合成作战的快速反应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急、难、险、重警情,分门别类修订完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据情分级分类响应,强化日常演练,确保每位民警都熟知自己的职责任务。依托350兆集群系统,指挥中心每天对处警单位点名调度,确保处警单位24小时在岗在位,保持通讯畅通;建立“集群调度、警情共知、联合处置”的工作运行模式,有效解决处警部门条块划分过细、警情无法共知、难以形成处警合力的问题,实现重大警情“一呼百应”。对所有处警车辆实行GPS定位,随时准确掌握行进路线,坚持属地处警与就近调警相结合,实行人力巡逻与电子巡查同步互动,通过电子巡逻获取的行动轨迹,发生警情指令处警单元实施追捕、查缉等警务活动。
近一年的探索实践,保山公安以改革接处警模式为拉动,提升对社会治安的动态掌控能力,取得良好的警务效果和社会效果。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市局指挥中心接刑事警情3843起,日均刑事警情仅8起,同比下降5.74%。其中,“两车”被盗警情2046起,同比下降8.57%;入室盗窃警情592起,同比下降12.81%;“两抢”警情191起,同比下降15.49%。对2014年8月至12月处置的100起警情中处警单元到达现场时间进行抽测,较以前,治安类警情处置时间平均缩短3分钟,交通类警情平均缩短8分种。2015年4月19日,市局指挥中心接到一名公交车乘客往自己身上泼汽油并扬言自杀的警情后,迅速就近指令,市、区交警、巡警、消防、特警等处警单元在2分钟全部到达案发地,第一时间成功控制犯罪嫌疑人,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改革接处警模式,盘活警务资源,提升实战能力,带动了保山公安整体工作发展,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2014年,在全省公安工作考评中,保山公安名列综合考评第二名;在省委政法委组织的民意测评中,保山政法机关执法工作满意率列全省第一,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排名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