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宝马之诺携手EVCARD 布局上海中心城区
新华网上海12月11日电 华晨宝马之诺品牌于12月10日在上海思南公馆,向上海国际汽车城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一次性交付150辆之诺1E纯电动汽车。这些之诺1E针对上海中心城区高档物业打造,日后将通过EVCARD电动车分时租赁投入运营。
布局上海中心城区 手机APP或刷卡即可操作车门锁
根据规划,之诺1E投放网点将主要集中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以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及高档商圈等为主。随着网络的逐步扩张,运营模式将从同一点取还车的方式转向任意点取还车。
EVCARD由上海国际汽车城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公司打造,实现了互联网平台上无人值守的分时租赁运营。用户在EVCARD官网成功注册并获得会员卡后,即可按分钟租赁之诺1E。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APP搜索和预订之诺1E。
到达所预订的之诺1E后,刷卡或使用手机APP操作即可打开车门并使用车辆。归还车辆后,同样可使用手机APP或会员卡锁闭车门。支付方面,EVCARD支持支付宝、微信、银联等多种方式。
目前,EVCARD租赁点数量已达178个,运营车辆420台,拥有配备充电桩的专用停车位约620个。截至2015年11月,EVCARD会员人数已超21000人。
追求环保性与使用效率 启动都市出行服务战略
华晨宝马之诺项目实施副总裁朱彤介绍,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是全球交通出行领域的新概念。它有效提升了城市中的车辆使用效率,用更少的车辆满足了更多人的用车需求,同时能够节省停车空间。
“最近各国首脑们齐聚巴黎,参加全球气候变化大会。讨论如何降低排放,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这需要富有远见和社会责任感的政治精英和商业精英联手,以勇气、智慧和行动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精神引领未来,正是华晨宝马的核心战略。” 朱彤认为,之诺分时租赁的核心在于,零排放的电动汽车不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影响。
除了零排放外,之诺1E兼顾了高档舒适性、优秀的安全性和独特的驾驶乐趣。“这些对电动汽车用户或者分时租赁客户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客户无需因为创新而在体验方面妥协。之诺1E是高档物业为客户提供绿色出行服务的理想选择,包括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以及核心商业区等。”
宝马中国电动车发展及运营总监顾玉表示,创新科技正在改变游戏规则。消费者希望城市的出行更简单、便捷、高效。“目前,大都市交通出行中,正呈现出将各种交通出行概念优势整合为一个解决方案的广泛需求。除了汽车制造商外,宝马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启动出行服务战略的汽车品牌。其中,即时充电是宝马的第一个电动出行服务产品。”
即时充电是宝马在公共充电网络建设的创新实践, 目前已在全球24个市场成功运作,它是互联、便捷、智能的公共充电服务产品。
顾玉介绍,即时充电通过宝马互联驾驶系统显示充电设施的动静态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导航了解充电网点的分布,在导航系统中看到充电桩的实时占用状态。、即时充电将在2015年安装约500个充电设施,并在2016年将网络拓展至更多城市以及累计安装1500个充电设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BMW新能源车客户在公共区域充电的需求。
除公共充电外,宝马还为用户提供家庭充电服务。宝马为每位电动车主,免费提供充电墙盒和免费基础安装服务。如果用户没有自家专属车位,宝马则会提供免费的充电卡套装,其中包含了两年的免费充电服务。
普及分时租赁 提高出行效率
谈到新能源车的租赁运营模式,上海国际汽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荣文伟说,推广新能源车时,大家希望以租赁的方式让新能源车尽快“跑”起来。在租赁方式中,上海国际汽车城有限公司选择了“分时租赁”。
荣文伟介绍,在分时租赁领域,欧洲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荣文伟举例称,目前欧洲已经将分时租赁定义为和“步行”、“自行车”等同的“出行方式”,并且据欧洲某机构统计,分时租赁在欧洲出行方式中的普及程度,已超过出租车,目前仅次于公交车。
谈及分时租赁的逐步普及,荣文伟认为移动互联是分时租赁得以不断推进的一大原因。“手机APP的推广,让更多的车主与分时租赁更近一步。”
提到移动互联,荣文伟将分时租赁与网络打车进行了比较,“相比一些打车软件的模式,分时租赁在租赁期间,可有效解决道路空间的占用效率问题。在行驶过程中,分时租赁的车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效占用道路空间。而相比之下,互联网打车的车主在去往客人所在地及客人下车后返程途中,车辆几乎是无效占用道路空间。”
同时,荣文伟也将分时租赁车与购车进行了比较。“分时租赁的另一大优点是,有效解决停车位问题。德国不莱梅曾有人研究,一辆分时租赁车的作用相当于六辆私家车。采用分时租赁的方式,家里根本不需要买第二、第三辆车”。
此外,在荣文伟眼中,分时租赁有利于拼车。荣文伟分析称,如果是自己的私家车,让别人开心里会不放心,总是坐别人的心里又过意不去。“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好多次在上海嘉定看到2、3个人一起拼车,进行分时租赁。”(记者童思九)
编辑:文丽荣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