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抗战记忆 一块碑与一部书
钱穆教授著书处
宜良县的一帮文化人商量许久,作出了一个决定:在城侧的岩泉寺立一块碑,碑文详尽记述70年前一个学者在这里著书的经过,让后人既不忘记那场战争,也永志这位学者在艰苦岁月中对中华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宜良县,这就是一本书和一个人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这个人就是钱穆,这本书名《国史大纲》。
宜良文化人郑祖荣等曾为这块碑的镌刻四处奔走,如今,由郑氏撰写手书的《钱穆教授著书处》石碑已巍然屹立在岩泉寺大雄宝殿前,每天观者络绎不绝,亦然成为寺里的景点。碑高1.4米,宽0.7米,放置在两级底座上,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钱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曾参与创办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一生著作等身,行世著书有《国学概论》、《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等60余种,是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钱穆随学校迁入云南,在组建的西南联大任教。当时,联大文学院设在蒙自,钱先生在文学院任教授,对学校教材紧缺一事殚精竭虑,拿起手中的笔,凭借深厚的学养,续写数年前旧著《中国通史纲要》,以充学生教材。这部书的撰写非常不顺利,因为他和其他师生一样,几乎每天都要躲避日军飞机轰炸,断断续续,几不成篇。1938年秋,文学院搬回昆明,钱先生为了尽早成书,仍留在蒙自著述,但那时的蒙自日日警报长鸣,著书成为见缝插针的事,苦不堪言。9月,宜良县县长王丕仰慕钱先生学问,邀请其前往宜良静心写作,并为钱先生在岩泉寺找到一座僻静的居所,钱穆欣然前往,并在此居住了近一年,完成了著名的《中国通史纲要》一书著述,他与县长间的友谊,一时传为佳话。
说是住在岩泉寺写书,其实也不是天天能来,因为钱穆先生每周都要在昆明给学生上课,只在不上课时来岩泉寺小住,每周不超过3天。但在钱先生看来,这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了,因为日本人轰炸昆明的次数远远超过宜良,使其静处山中,专心学问,对王县长非常感激。著书余暇,钱先生曾到西浦温泉沐浴,进宝红山中买茶,到县立中学为师生演讲,流连宜良街头品尝烤鸭;学人汤用彤、贺麟、陈寅恪、姚从吾、李珽等偶来探望,高朋满座。钱先生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抗战胜利后,钱先生曾回到宜良重游岩泉寺,晚年多次托付其侄钱伟长来宜良看望旧友,宜良的岩泉寺,给先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1939年6月,53万字的《国史大纲》一书著成,送至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至今再版无数次,成为研究国史的扛鼎之作,拜读者不计其数。(云南日报 记者李成生)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