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小山村走出“竹编大师”

17.12.2014  15:56

李加云和他的得意之作《竹编鱼缸》。

   开篇语

  “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鲜活实践,是新时期我国新闻战线的一次重大实践创新。“走转改”活动开展3年多来,记者深入基层,挖掘采访了许多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真实感人事例,他们生动讲述着发展的成就,展示着发展进步的主流、蓬勃向上的风貌。今天开始,本网开设“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将他们一一道来。

  宜良县北古城镇北羊街村委会的茴香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村,村民李加云因一手竹编绝活享誉当地,成为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0余年的竹编经历,加上悉心专研,这位百姓心中的竹编大师已经名声赫赫,他不仅带动当地群众走出竹编致富增收的路子,还传承传统工艺,将其变成独具魅力的艺术。如今,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竹编“泰斗”。

   40余载如痴编竹

  宜良竹编以村落聚集地为竹器生产基地,有序地传承了数百年。当地民间谚语有这样的说法:永丰营的篾帽,周家营的箩;吕广营的粪箕,小街的簸;段官村的提篮,马街的背箩;茴香村的筲箕是绝活……

  清晨,茴香村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村前村后的竹林密密麻麻,阵阵清风带来淡淡竹香。村民陈丽华背着8个月大的孩子,坐在村子中间的小广场上。她一手拿着削好的篾片,一手撑住U型的弯木,从右到左来回穿梭。“每一条篾片都要尽量靠紧,这样编出的筲箕才精致耐用。”李加云在一旁用心指导着。

  李加云是一个身材不高稍显清瘦的中年男子,时常穿着一件盘扣的蓝色外衣,看上去整个人简单大方,总是微笑的面容让人觉得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大师”派头。“不要看我们村子小,80多户人家,90%以上都做竹编,如今昆明市场上的筲箕基本上都出自这里。”一见面,李加云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个50多岁的中年男子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竹编的不解情缘。

  李加云出身竹编世家,还是懵懂少年时他便开始了竹编学艺,和家里的长辈们干着唯一的竹编营生。日复一日,40余载竹编之路悄然而逝。说到竹编的传承,李加云介绍,北羊街贾家村的“贾神仙”在村后温泉寺出家,他最喜欢用竹篾编织小鸟、蜻蜓、蛤蟆、扇子、灯笼等物件。他编织的竹灯笼篾细如丝,篾薄如纸,内外三层,风吹不灭,雨淋不熄。竹灯笼悠然转动,温泉寺石阶上一会儿便见墨菊怒放,一会儿又变成满地螃蟹乱爬。“贾神仙”之后,其篾编绝活传给温泉寺的火工道人何小斗。之后,其竹编绝技传温泉寺西北六里茴香村之李氏,贾氏竹编在李家传承六代后终至李加云。

  得到各种真传的李加云如今已是名声大噪,不仅在村里成为了大师,也渐渐走出山村,走向世界。由于种种机缘,李加云成为世界级竹编大师八木泽正嫡传门徒。50多件竹编作品也被云南和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再好的技艺也离不开刻苦专研,没日没夜的破篾,一遍又一遍的尝试失败,这些都是竹编艺人必须亲身经历的。”李加云说,在他的生活里,为竹编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没有一颗上进的心就做不好竹编,更谈不上技艺。

   竹编鱼缸滴水不漏

  “大旱三年饿不死手艺人。”正是因为竹编这门手艺,李加云家盖起了3层洋楼。然而,“不做简单的篾匠,要在竹编艺术创作上有所建树。”这才是李加云所想、所做和所执着的。

  在李加云的家里,桌子上摆放着十几个竹编观赏盘,有的中间还用染色的篾片编出了“”字。一个圆形衬盘上,布满了一朵朵梅花,这些梅花全部都是用细细的篾片编织而成。无论是串联的细线,还是紧紧相连的花瓣,就像是绣上去的一样,这件作品也被称为:“竹绣梅花”。一个圆形的竹筐里装满了水,几条金鱼在里面自由地游着,里面的水竟然一点都没有漏出来。桌子边上还有一个竹编的杯子,里面装着一杯热水,还有几片泡开的茶叶漂在上面,这竟然是一个喝水的杯子!每一件竹编工艺都可以用精美绝伦形容。

  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李加云却用自己精湛的竹编技艺向世人证明了竹篮打水滴水不漏,这是何等价值、何等技艺?对此,今年文博会上发生的一幕作了最好的诠释:一名台湾客商在现场看到了这件竹编鱼缸,出价20万元,而另一位市民则直接开口要用自己的进口宝马车和李加云交换。面对种种诱惑,李加云表现得自然而淡定:“不卖”。他告诉记者,这不是钱的问题,在编织这个鱼缸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心血,从破篾开始一层一层编织,即便是8层篾片的精编,也还是屡遭失败。尝试着编了10几个,只有这1个成功,前后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这样的作品有且仅有一件,既是竹编的登峰之作更是对艺人技艺的最高奖赏。

  “每一件作品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凝聚了心血,竹篾全是手工破的,非常薄!”李加云说着拿起一条破好的竹篾,放在书上,只见隔着竹片还能清楚地看见书上的文字,不得不令人折服。

   一辈子只会做竹编

  竹编是一门古老的手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逐步提高,实用竹编和观赏型、艺术型、原创型竹编和谐共存,共同提升其质量和品位。这也是竹编的机遇和挑战。

  “打小开始就和父辈们学习竹编,赚钱讨生活。这么多年了,从篾匠到现在从来没有放弃过,这辈子也就只会竹编。”李加云每天都在编织着自己的生活,他双手满茧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来,从一个普通的匠人成为了满载盛誉的艺人。“多少年了,一直在编,生活都要靠我种地、养猪来维持。”面对媳妇的种种“抱怨”,李加云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坚持研究创作,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当生产工,天天编筲箕,计着个数卖钱养家糊口。艰难的岁月已经过去,大女儿在杭州从事餐饮,小女儿也在昆明谋到了很好的生计,不愿再像父亲一样吃苦。“即便如此,这门手艺还是要传承。”李加云如是说也如是做,他先后收了很多徒弟,甚至在家供远道而来学艺的人吃住,不计“赔本”。

  在茴香村,家家户户有竹编能手, 就连80多岁的老人都把竹编当做是一种消磨时间的玩活。然而,大家却停留在篾匠的层次,只有李加云是艺人,一名从篾匠成长起来的竹编艺术大师。看到他的成就,村民们也心里发痒:“一个筲箕最贵只能卖到90元,而李大师的作品一个单件都能卖到成千上万。”面对众人的“取经”,李加云总会伸出援手,精心指导,村民们也在他的指引下开始了精细化的竹编。

  如今,李加云已经成为了云南工艺美术学校竹编专职教师、竹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每周他都要到北羊街小学给孩子们上一堂竹编课,将这门手艺带进校园。每年的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李加云总会倾囊相授,四方传艺。正如他所说:“人一辈子就是要用心做一件事。”(昆明日报 记者杨雪煌 杨阳 通讯员邱小坤摄影报道)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