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文化新城在建重点项目27个总投资105.1亿元
图为市民在红塔西路冬樱花下拍照合影。记者资渔/摄
目前,正值冬樱花盛花期,赏花最佳时间可以持续到下月上旬,元旦即将来临,市民可借元旦的假期和最近的两个周末前往圆通山、昆明植物园、西三环等地赏花。
在昆明市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背景下,为了充分整合官渡区南部片区文化旅游、湖滨生态和会展商贸资源,实现整体规划和精细管理。2012年10月25日,中共昆明市委决定,成立官渡文化生态新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新城管委会),授权管辖范围:东至官渡区与呈贡区交界处,南至滇池,西至盘龙江,北至广福路—世纪金源大道—彩云北路—广福路—昆玉高速公路,面积约50平方公里。包括官渡、小板桥、六甲、矣六4个街道的20个社区,常驻人口约27.3万人。
官渡区文化生态新城约50平方公里。包括官渡、小板桥、六甲、矣六4个街道20个社区,常驻人口约27.3万人。
“生态新城”潜力何在?
作为省、市重点打造的六大片区之一,官渡文化生态新城具有重要的发展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截至目前,新城辖区内在建重点项目27个,占官渡区产业项目比重58.7%;项目总投资105.1亿元,占全区产业项目投资总额的83.5%;新城辖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八个街道的比重达67.6%。
从项目类型来看,新城辖区范围内集中了省博物馆、云南艺术中心、云南文苑、官渡古镇、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和海东湿地等多个湖滨生态湿地公园。毋庸置疑,在不久的将来,官渡文化生态新城将成为官渡区乃至全市的文化生态旅游新高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规划引领、服务优先
新城建设迈出第一步
从《昆明主城东南片区整合概念规划方案》到《昆明东南片区生态隔离带概念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再到《官渡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无论是片区建设还是产业发展,新城管委会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新城的未来布局,以实干的精神和服务者的姿态为其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近年来,新城管委会先后委托美国凯斯勒公司编制了主城东南片区概念规划,委托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昆明主城东南片区整合概念规划方案》、《五甲塘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卫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方案。截至目前,《昆明主城东南片区整合概念规划方案》已通过市规委第6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五甲塘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卫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市规划局办公会审议,现控规已入库;《昆明主城东南片区水系调整规划方案及水文分析报告》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评审,并取得《昆明市水务局关于昆明主城东南片区(五甲塘分区)水系调整规划的批复》;《官渡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评审。同时,在年内还将编制完成《官渡文化生态新城“十三五”发展规划》。
水系调整实现四大利好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要素。然而在这方面,官渡文化生态新城辖区土地资源却有着先天的不足。
地处滇池东岸,官渡区有17.6公里的湖岸线,22条入滇河道(其中15条为纳入市级考核范围)几乎全部流经文化生态新城项目范围。2010年10月,昆明市对主要入滇河道的建筑退让距离作出新规定。今后35条主要入滇河道主河段两侧道路外侧红线退河堤50米,建筑退让河道的总退距也将按此要求执行。按照这一规定,在入滇河道密集的五甲片区,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少之又少。加之2012年底,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选址落户官渡区五甲片区,场馆位置正好位于老虾坝河、小清河河道,为配合项目建设,综合各方面因素,水系调整势在必行。
“在这一片区,有一些河道是原来承担灌溉功能的高位河,随着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其功能已逐步弱化,相反随着城市开发,对河道的排洪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原来在五甲片区有着五甲河、小清河、虾坝河等“三高三低”共六条河道,其中高的承担灌溉功能,低的承担排洪功能,而这样的格局,严重制约着片区的发展。
2013年8月,官渡区水务局在《昆明主城东南片区整体规划方案》的基础上,主导编制《昆明主城东南片区(五甲塘分区)水系调整规划》。据其具体方案,广福路以下相关河渠,将按片区需求形成景观水体和排水通道。原来的小清河、海河、六甲宝象河和五甲宝象河在广福路被防洪沟截断后,重新分为东西两侧排洪沟和“海河——虾坝河”。在新城管委会看来,这一“五改三”的水系调整工作,实现了四大目的:首先是有效地配合了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其次为片区的建设开发释放了大量的空间,再者增强了片区的排洪能力,最后相应的河道整治工作提升了沿岸景观。
去年12月,伴随着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周边配套工程的陆续推进,虾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开工,整治河道长2100米,沿线包含两座桥梁和五甲塘抽水泵站的提升改造,以及河道截污和景观绿化等工程。今年6月,虾坝河综合提升整治工程完工,40米宽的河道使其堪称春城第一景观河。
做好项目建设“服务员”
对于官渡文化生态新城来说,“南博会”和“旅交会”的举办无疑是其建设发展的重要支点。全力配合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工作,不仅是上级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要服务好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工作首当其冲。
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征地拆迁过程中,新城管委会充分发挥牵头总抓作用,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工程中遇到的水管网铺设、厂房拆迁、苗圃搬迁等困难和问题。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了项目涉及的小河咀村728幢民房和范家新村82幢民房的拆迁工作。
指导、协调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完成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等工作,是新城管委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设期间,小商贩瞅准商机,纷纷来到工地旁边的环湖路上做起小生意。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占道经营、黑车拉客、乱停乱放等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不仅给社会治安工作埋下了隐患,还经常造成工地周边道路拥堵,影响到场馆的正常建设。
“从眼前讲,这种现象不利于施工,放长远看,如果这种现象再不规范,展会开始后会更加难控制。”为解决这一状况,新城管委会及时协调六甲街道办事处,配合社区工作人员、施工管理方、农民工代表、小商贩代表一起共商共研,充分听取各方对于加强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管理的意见建议。
经多方协商决定,在安排城管和交警队员展开现场管理的基础上,再在工地旁规划一片空地作为小商贩临时经营场所,这既能满足农民工就餐服务需求,也保障了小商贩营生之业。最终,疏堵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周边交通环境秩序恢复良好,有力地保障了场馆的正常运转。
5月15日,虾坝河通水;5月25日,由官渡区负责建设的会展东路完工……工程建设、绿化提升、市容整治、征地拆迁、综治维稳、环境保洁、食品卫生,从2012年12月28日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到今年6月正式交付第三届南博会使用,新城管委会始终扮演着其服务者的角色。
与此同时,新城管委会还全力推进片区回迁安置和星海、福保、宝丰三个半岛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官渡文化生态新城回迁安置A地块项目已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六甲街道金海新区二期回迁房项目正在开展交房相关工作;官渡街道“翠逸园”回迁安置房建设主体已完工,240套回迁房源已明确;矣六普自三组472套回迁安置房已分房入住,同时,“三个半岛”各重点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当中。
按照规划,官渡区文化生态新城项目还计划新建市政道路68.081公里,水系调整后新修河道18.592公里,新建中小学14所,总建筑面积约为447435.2平方米,新建社会福利院5所,总建筑面积约为150306.5平方米,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8所,总建筑面积约为262446.5平方米。
西亮塘湿地风光。供 图
生态
打造片区发展新名片
在官渡区各类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中,以自然为主的旅游资源所占比例较小,但有着17.6公里滇池湖岸线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辖区湖滨湿地公园的建设完成,一批高规格的自然旅游资源将会成为官渡文化生态新城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将来,如果你住在官渡文化生态新城,你可以在每天清晨来到海东湿地,呼吸着湖滨的清新空气,在健康步道上以晨跑的方式开始新的每一天。如果你住得稍微有点远,你可以选择在周末携家人来到海东湿地、王官湿地,用一整天的时间与大自然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如果你来自远方,那你可以向西伯利亚的海鸥一样,在寒冬来临之际飞抵昆明,在湖滨的某个风情小镇度过一段温暖、宁静、闲适的冬日时光。
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吸引人流与投资的重要因素。意识到这一点的官渡文化生态新城,从一开始就大手笔推进湖滨生态湿地建设。“湿地公园的建设,既是保护滇池的需要,也是为官渡文化生态新城打造的一张新名片。”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官渡区已建成了昆明滇池泛亚国际城市湿地、五甲塘湿地、宝丰湿地、海东湿地、王官湿地等湖滨带湿地以及盘龙江、宝象河、大清河等河口湿地,共约6200亩的滇池生态湿地。
据了解,目前官渡文化生态新城项目内的三大湿地公园建设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其中,项目投资3.14亿元,建设面积715亩的王官湿地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9.83%;占地894亩的海东湿地,一期242亩已建设完成,二期项目也已完成99%,三期项目现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同时,星海半岛湖滨生态湿地建设将结合“滇池湖滨半岛商务中心”项目同步推进,目前设计方案已通过市级相关部门评审,前期各项工作已全部完成。
不难想象,在将来,莺飞草长的滇池东岸湖滨生态风光,将成为官渡文化生态新城乃至昆明的一张新名片。下一步,新城管委会将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快推进昆明滇池国际湿地文化旅游项目、星海半岛湿地项目建设,协调做好海东湿地、王官湿地项目建设及管理。
在强化建设和完善基础的同时,新城管委会将根据“三个半岛”会展度假区的总体开发建设规划,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将其建设成为集景观、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主体区域,确保这张城市名片永新永亮。
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记者李海曦/摄
会展
产业链不断延伸
会展经济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产业收入则为9。
毫无疑问,率先落户官渡文化生态新城辖区的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必将成为其产业发展的“引爆点”。对于企业来说,南博会这一国际平台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新城管委会一开始就将国际会展中心作为引导产业培育的“助燃器”。在官渡文化生态新城的规划图上,飞虎大道沿线的大片商业区域格外醒目,未来在这条连接巫家坝片区和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的大通道上,它们可能是宾馆酒店、广告公司、金融机构或者通信物流企业——这就是官渡文化生态新城为会展产业链准备的发展空间。
从软环境来讲,从第一届昆交会到现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让官渡区在发展、服务会展经济方面积累了太多经验。2014年,官渡区率先在全省县区中出台了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对新进驻官渡区的会展企业,从企业落地到经营发展、人才培养都给予扶持和奖励,并还鼓励会展企业扩大对外交流。
未来新城管委会对于会展产业的发展思路,从其“十三五”简要工作计划中似乎可以找到大致的方向。计划提出,在未来五年,官渡文化生态新城将以“南博会”、“旅交会”等国际性会展活动为平台,以新建的商务楼、写字楼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广告、策划咨询、服务中介、会展物流等配套服务产业。同时,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主题餐饮、星级酒店、生态住宅等相关产业,延伸会展产业链。
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新城管委会还将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引导、鼓励行业协会或百强企业牵头举办网上会展。积极拓展各类品牌会展同步开通网上展览和推介,并逐步完善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功能,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会展经济体系。
云南省博物馆。记者周密/摄
官渡古镇里的文艺演出。记者周密/摄
文化旅游
深度开发现有资源
现如今,在阳光明媚的周末,坐着地铁来到官渡古镇,吃一碗地道的小锅米线,再往返于各个非遗传习馆,品味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已成为诸多昆明市民和游客的首选。
自2009年以来,官渡区旅游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特别是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均超过了40%。2013年官渡区旅游总人数达到1902.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5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到43.2%。而这一切的发展成果,都离不开官渡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据《官渡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官渡区旅游资源包括了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8个大类; 17个亚类,46个基本类型,资源单体达到190个,有以古滇文化、贝丘文化为代表的历史遗迹,有以新螺蛳湾、国际会展中心为代表的都市风情,更有以云南文化艺术中心、省文苑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基地,这些类型丰富的各类旅游资源构成了官渡区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是官渡区未来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依托。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官渡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主要分布在官渡、小板桥、矣六、六甲四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其大部分区域都是现在官渡文化生态新城的规划范围。其中,资源单体分布最多的官渡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共有98个资源单体,占到了全区总资源单体数的51.5%。
“官渡区文化旅游产品从目前来看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主要以文化观光为主,缺少深度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开发层次较浅,新布局的项目如云南文化艺术中心、省博物馆、省文苑等旅游吸引功能尚未显现,但随着新兴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完成,本区域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这是《官渡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官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客观评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官渡区提出了“努力到2020年末,实现文化产业GDP占比翻番”的奋斗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战场,就在官渡文化生态新城辖区。
在新城管委会的工作计划中,将进一步强化现代旅游产业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对建成和在建的重点景区进行提升,加速推进官渡古镇特色旅游文化商业街区建设,并将其打造成云南非遗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窗口。
同时,官渡文化生态新城将依托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云南文化艺术中心、云南文苑和官渡古镇布置“本土文艺创想区”,通过文艺产业联盟,进行美术、文学、话剧创作,形成制作版权交易中心、作品展示交易中心和名人工作室聚集区。通过开展原生乐场、户外写生、民族艺术演出演艺和教学活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向深度发展。(昆明日报 记者邓磊 通讯员单松松)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