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安江村中国画坛大师曾在这里云集

26.08.2015  10:00

 

作者与吴冠中

安江村国立艺专旧址 姚钟华 摄

1939年,由北平国立艺专与杭州国立艺专合并组建了新的“国立艺专”。

从湖南的沅陵,经贵阳辗转来到昆明,为躲避日机的狂轰滥炸,最后落户晋宁县安江村。时间虽然不长,但把艺术教育的薪火传承了下来。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这段时期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时大师云集,并使青年学子们能潜心学习,为日后的中国画坛培养了新的一代大师及优秀艺术人才,其性质和意义是与西南联大相同的。

安江村的父老乡亲们,在那个非常时期,用他们宽广的胸怀,接纳和支持了落难而来的艺专师生,写下了光辉感人的一页。

画在纸上的安江村

我第一次听到国立艺专在安江村还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读书时。

1957年暑假,我回昆明,返校后画了两幅以云南为题的创作,得到了董希文教授的鼓励。不久,由赵友萍先生带我们去拜访董先生。董先生问起了那两幅画,当他知道我是云南人,很兴奋。说起了他青年时代在安江村学习、生活的情况,他说那里非常有意思,很美。

后来,我在美院成为董先生的学生,又见过他的两幅以云南为题的大幅纸上作品,是线描上水粉色画在高丽纸上的。《收豆图》画的是安江村农妇在打场收蚕豆的画面,色彩雅致而富于装饰性。另一幅画是大卡车撞上了马帮,画面有一种惊恐动荡的气氛,墨色浓重,用笔奔放。遗憾的是,“文革”中这两幅作品都已失去了。

1963年,为毕业创作下乡实习,我将回云南。临行前,董先生对我说,其实不一定要跑很远,昆明附近就很好,那些农村的屋舍、妇女的打扮都很美,她们的布鞋头都是翘起来的,绣着花,很有装饰性……1972年,先生患癌症,我去探望时,他还指着一叠厚厚的制作好的油画三层板对我说,病好了,他还要画画,他想到云南去画画。在他病重时,我到医院去看望他,他对我说要我关照沙贝(他的长子),让到云南去,那是他年青时代非常喜欢的地方,让和我一起画画……可以说安江村给董先生一生打下了深刻的印记——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但他再也没能回到云南,回到他热爱的那片土地,令人思之怅然!

1978年,吴冠中先生到云南写生。他一到昆明就非常兴奋,要喝他当年认为是最美味的“木瓜粉”,并说一定要到安江村去看看。他从西双版纳和丽江满载而归后,丁绍光找了部吉普车,拉着吴先生和我,直奔安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