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门口流动小吃摊生意火爆 食品卫生堪忧家长担心
校园门口的小吃摊受孩子青睐,但食品卫生却令人堪忧 资料图片
麻辣烫、烧烤、凉粉、凉面、炸洋芋……不管在什么地方,学校周边都会有很多小吃摊。上课前或放学后,这些小吃能让孩子们“垫垫肚子”、“过过嘴瘾”。然而,家长们却担心这些小吃摊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反映
校门口小吃摊 混沌肉是生的
“一元一串的羊肉串、馄饨里的肉是生的,这样的食品小孩吃了肯定对健康有影响。”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西山区官庄小学门口,每天早上都有很多小吃摊占道经营,很多小孩都在这里买早点吃,这些小吃不卫生、不健康,希望相关部门能管管。
实际上,昆明市区大部分学校周边都有各种各样的流动小吃摊。早上7点到8点、中午11点到13点、下午3点半到5点半,是小吃摊的生意高峰期。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主城区官庄小学、南站小学、官渡区第五中学、昆明市第十四中学等多所学校。学校门口都有各种小吃摊,卖的小吃五花八门,如炸鸡柳、炸肉串、粥、麻辣烫、臭豆腐……价格在1—5元,生意十分红火。这些小吃摊普遍存在卫生问题,如直接用手抓米线凉粉、油锅结出黑色沉淀物、苍蝇到处飞、一阵风吹来灰尘落到小吃上……
走访
官庄小学
早上就卖烧烤 学生最爱炸鸡柳
下午3点半,随着放学铃声响起,前卫西路官庄小学校门口的人行道上,悄然出现了几个卖冰棒、卖酸奶的流动摊位,摊主多是推着自行车、电动车、手推车售卖。学校大门一打开,不少学生不是直接去找正在附近等候的家长,而是径直跑到小吃摊前买零食。
“我们最喜欢吃炸鸡柳和冰棒啦,每天都会有人来卖,大多数时候还要排队呢。”正在学校门口等家长来接的两名三年级学生说,他们早上来上学和下午放学后都会到学校门口的小吃摊上买吃的。
来接孩子的李女士介绍,官庄小学大门口的小吃摊不算多,大都数小吃摊聚集在路对面的商铺门口。饺子、饵块、粥、煎饼……只要是平时在大街上能看到的小吃几乎都有。
“大早上就开始卖烧烤,孩子又没有自制能力,看到其他孩子买肯定也会去买。娃娃上下学我们都接送,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就怕她乱买不卫生的东西吃。”家长赵女士说,她每天早上宁愿早点起床,自己给7岁的女儿做米线、面条,也不允许孩子吃校门口的小吃摊。
南站小学
学生看到家长 马上放弃买小吃
“糟了,我妈来了,你自己去买吧。”28日下午4点左右,塘双路南站小学对面的巷子里,两个四五年级模样的小女孩,本想趁着家长来接之前到巷子里的小吃摊上买吃的,但还没走到小吃摊前,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就来了。看到妈妈后,小女孩丢下同伴,马上朝着妈妈跑去了。
3元起价的炸洋芋、豆腐,1元一串的烤肉……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巷子,巷子里的10多个小吃摊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太饿了,回家要到晚上才能吃饭,先吃盒洋芋再喝杯饮料。”一个一手拿炸洋芋、一手拿烤肉串、满嘴沾有辣酱汁的小男生说,他几乎每天放学都要到这里买零食吃。
“你不害怕这些食物不干净吗?”小男孩一边美滋滋的吃着手里的东西,一边回答:“小吃摊上吃的的味道很好,我很喜欢吃。平常爸爸妈妈不让我吃这些东西,但我嘴馋,经常背着他们买着吃。”
这条摆有10多个小吃摊的巷子,还紧临官渡区第五中学。小学生放学回家后,小贩们又迎来了第二拨“客流高峰”。
十四中
学生只顾过嘴瘾 家长很气愤
“小妹,吃什么?来份麻辣烫?汤圆还是粥?汤圆还热的、粥下午才熬的。”下午4点半,在麻园附近的昆明第十四中学门口,保安将学校大门打开,背着书包的学生陆续出来了,校门口“小吃一条街”的10多个摊贩忙开了。一个卖粥的小摊旁边已是“门庭若市”,老板一边舀粥装杯,一边招呼着后边纷至沓来的学生。
小吃摊上油烟四起,摊贩的围裙上污渍斑斑,他们接过钱,就拿食物给学生;有的随意在围裙上擦擦手,接着拿食物; 油炸小吃摊上,用于炸洋芋的漏勺上早已结起黑黑的污垢;卖麻辣烫的摊贩抓粉丝和收钱用的都是同一只手;一阵大风过后,灰尘、垃圾袋到处飞……
“都要回家了,还吃什么炸洋芋,这些东西别说营养了就连基本的卫生条件都达不到。”看着女儿出了校门后,就和同学一块冲着门口的小吃摊去了,杨女士有些气愤。杨女士说,“经常看到新闻里说有学生因吃了校门口小吃拉肚子,我们也很担心,但孩子总喜欢到小摊上买东西吃,实在是没办法了。”
声音
学校周边流动摊贩管理条例正在制定
昆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处工作人员表示,学校门口这些无证经营的流动摊贩是不合法的,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管理条例出台,即使知道存在食品卫生问题也没办法监管,他们只能监管学校周边的一些小商店,有关学校周边流动摊贩的管理条例有关部门正在制定。
官渡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对于辖区内中小学门口的占道经营、摆摊问题,城管部门经常打击整治。可是这些摊点流动性大,善于打“游击”,经常是执法人员前脚刚走,他们后脚又摆上了,这也让城管部门十分无奈。“希望广大市民发现相关情况后,及时向城管或辖区街道办反应,我们会到现场核实处理。”(都市时报记者 李垚垚 摄影马闪山)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