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举办
9月11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8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次研讨会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旨在通过理论研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以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践行“两个维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不懈奋斗。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海江: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系统阐释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全省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十分及时,十分必要。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要深入学习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要深入研究云南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云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杨正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民族工作宝贵经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华民族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脉和灵魂。四个“共同体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民族大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命线。加快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研究员何祖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全国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刻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历史深度和现实维度,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创新论断的重大意义、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标杆引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五个方面”作出示范,在“五个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将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把云岭大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提炼好、宣传好,同时也要向海内外受众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彩故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云南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正洪: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在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掀起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高潮并持续引向深入。要切实把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全省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民族工作者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准确把握民族工作主线,把党的民族工作重任扛在肩上。
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黄小军主持理论研讨会。
云南省民宗委文化宣传处处长沙云生: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繁荣“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
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吉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赵春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出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过去、现在、未来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推动中华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对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出发,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高峰: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内在精神构建的共识和认可,同时也是对其文化的归属意识。中华文化的大江大河,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无数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必将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先进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努力奋斗。
云南省民语委办主任普学旺:
云南在历史上就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忆在少数民族文献典籍中充分得到体现。这种文献在云南达500多部,这是中华文化传播史的生动案例,表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云南各民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民族和文化教研部教授樊泳湄:
在云南,从“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一碑”到大理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宾弄赛嗨”,都是以多元一体的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阐释与证明。
云南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任仕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做好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要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