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官社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侧记:“破烂村”的美丽蜕变

04.03.2016  12:33

     开篇语:

    在距昆明主城约10公里,与官渡古镇毗邻的宝象河边,坐落着季官社区。在6年以前,这里的居民还主要以农业种植谋生,人多田少,人均年收入2000余元,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二十万元。村子破旧,道路狭窄,路边房前屋后,简易厕所,随处可见,出行交通、卫生条件极差,大部分群众学历低,年龄大,又没有一技之长,生活来源单一,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是远近闻名的“破烂村”。

    而6年后的今天,就在同一块土地上,原先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村民们,已然变成了户均3套房的小区市民;原来主要以种地为生的村民,成为了每年都有分红的股东;排名垫底的“破烂村”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小康村”……整个社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居民幸福团结,成为了昆明城中村改造的先进典范。

    先建后拆、自担风险、市场化经营……季官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雁用短短几年时间,带领曾经的“破烂村”完成了破茧成蝶的 美丽蜕变。现如今,季官季官社区在优秀的基层干部的带领下,依然在积极探索着未来的发展道路,齐心协力共绘美好的发展蓝图……

全心为民,有难官担,有福民享”的12字“村训”。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廖拓溪 2016年3月2日下午,45岁的杨兴伦正和妻子福燕飞在季官社区官南城内的自家阳台上“烤太阳”。阳台小桌子上放置着一盆绿萝,春意伴随着阳光流淌在空气中,便如他们的生活一样散发着灼灼生机。

    用杨兴伦自己的话来说,他从贵州“”到季官社区已经差不多近20年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可以说见证了季官社区“大换面”的全过程。或许因为是外来者的缘故,这种变化也给了杨兴伦更为直观深刻的感受。

    在杨兴伦记忆中,季官社区6年前还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子,随处可见的土坯房,逢雨必淹的街道,靠种地而生存的村民……而现在,家家住进了崭新的楼房,年底还能按股分红,邻里和睦,团结幸福。这一切,都和社区有个好的“领头雁”离不开。

    “云秀小巷”的领头人叫陈雁。通过几年来的努力,陈雁兑现了“改变季官的贫困局面,努力把社区打造成为官渡区乃至昆明市最幸福的地方”的诺言。也正是因为有像陈雁这样一批党的干部,通过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方设法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村民在城市化进程中也能安定、安心、安详。

改造前的老村,村民大多住的是土坯房。

     先建后拆就地改造 8天时间完成拆迁工作

    把时间拨回到6年前。2012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工作要求,官渡区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季官社区云秀小巷、樱花语为试点,共计448户,1560人一次性全部实现“农转城”。季官社区三组在现任季官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雁的带领下,创新拆迁模式,自主开发,先建设后拆迁,分片区实施老村改造工程。

    “当时听说要拆迁,心里肯定有担心。”杨兴伦说,大家最担心的还是签了字以后政策会不会有变化,房子建成后会不会收钱等问题。

    了解到村民心中的顾虑,陈雁带着社区干部们走村串户,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大家切实解决顾虑,“只要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就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同时,社区班子大胆提出,创新拆迁模式,自主开发,采取拆迁补偿和新居款项缴纳分别结算的方式,先建后拆,分片区实施老村改造工程。

    2009年5月,回迁安置房开工建设,村民亲眼见证着新居拔地而起,一年后才开始正式启动旧房拆除。“‘先建后拆’模式让村民眼里有房、心里有底。”正因为如此,仅仅用了8天的时间,季官社区就顺利完成了老村342户的拆迁改造工作,创造了昆明拆迁史上的奇迹,创下官渡区城中村拆迁改造的“新速度”。

    2010年底,村民全部搬迁入住新建的回迁安置房,结合新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回迁安置房相关的分配,300多户村民以户均享有三套房的标准全部入住新建的回迁安置房。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