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比“松绑”让更多金融活水滋养实体
作为流动性监管指标,存贷比曾经对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业负债成本不断上行,以及负债更加多元化等现实,存贷比已经不能反映银行业的真实流动性状况,反而导致了资金的扭曲。此时取消存贷比,不仅有利于完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将有助于银行信贷投放,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6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案修正案(草案)》。《修正案》中,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检测指标。这意味着,这个在中国已沿用了20多年的银行流动性管理指标将退出历史舞台。更为重要的是,这将大大提升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增强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为什么现在取消
对市场有何影响
存贷比是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银行存贷比高,意味着银行的盈利能力强。但银行存贷比并非越高越好。为防止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现行《商业银行法》规定最高存贷比例为75%。
业内人士分析说,《商业银行法》实施之初,存贷比作为监管指标,较为有效地管理了流动性风险,并使我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在全世界都处于较低水平。但是,随着资产负债的多元化,目前存贷比监管的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性不高的弊端也日益凸显,这使得部分贷款投放机构的实际放贷能力受到限制,也制约着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作用。
“此外,存贷比还催生了高成本表外融资业务和月末高息揽储的情况,无法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改革目的。”某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相关人士对记者说。
那么,存贷比的取消有什么影响,是否意味着对银行监管的放松?
“作为银行信贷投放额度的监管工具成为历史,将直接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提高盈利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信贷资金以低成本流向实体经济,进而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恒丰银行战略与创新部研究员钟华表示,这也是顺应国际惯例的要求,符合信用货币环境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扩张驱动负债增加的基本逻辑。
相关专家表示,从银行监管角度看,银行贷款限制并不是只有贷存比一个指标,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等多项指标都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构成约束,从而有效管控风险。
信贷会否大增
如何流入实体
在存贷比放开之后,会不会导致银行信贷大规模上升?
市场人士分析,存贷比的取消并不一定会立刻导致银行“大水漫灌”地将资金投向市场,因为经济下行的压力导致有效需求不旺,很多银行也会为了防范风险而“惜贷”。但是,此举毕竟为银行信贷投放开了“正门”,也将减少因为满足存贷比监管而带来的季末存贷大腾挪现象,有助于减少金融市场不必要的波动。
如何保障释放出的流动性能切实补给到实体经济?中国社科院教授谢朝斌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增加供给”,还应“优化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首先,要为薄弱环节广“开源”。比如,增加“三农”信贷资金来源,制定实施“三农”专项金融债政策、探索建立资金回流农村新机制等。其次,要为新兴产业亮“绿灯”。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抵押方式创新,如推出版权、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等新型质押贷款品种,以支持文化企业。再次,要缩短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降低小微企业担保费用。
引流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前提是银行业自身流动性的改善。“长期来看,存贷比监管取消是我国整体金融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有利于优化和完善金融监管,促进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此举还将促进银行负债结构进一步多元化,推动银行优化资产负债配置,推动银行改变业务结构,转变经营模式。”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经济日报 记者 王 璐)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