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字回时】著名摄影家陈长芬的艺术人生

10.12.2014  22:24

    编者按:

  他们是衡阳的游子,他们是家乡的骄傲。因为一次盛会,家乡的召唤,他们又将回到这衡山连绵、湘水环绕的故乡。

  陈长芬、杨青、刘和平、张方白、彭锋……一个个足以被中国乃至全世界铭记的名字。摄影、音乐、戏剧、美术,当然还包括很多很多。很多年前,艺术之魅鼓胀了他们最初的梦想,很多年后,他们又以他们包含在作品中的真知灼见带给这座城市更多的梦想。

  雁字回时,天空写满辽阔的希望。

创作中的陈长芬

  陈长芬,1941年生于衡东,著名摄影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1965年开始拍摄长城,近30年里,数十幅作品被国外收藏;长城以及其它题材的作品被美国多家顶级杂志和出版机构多次采用和约稿;中国中央电视台、广播电台、香港凤凰卫视和地方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进行新闻和专题报道。纪念摄影术发明150周年时,他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人之一,名副其实的“中国拍摄长城第一人”。

  在北京大学MBA学院、清华大学、电影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几十个院校多次讲座;先后多次对美国、瑞典、前苏联、泰国、土耳其、德国、罗马尼亚、比利时、法国、希腊、匈牙利、波兰、日本、前捷克斯洛伐克和香港、澳门等地进行访问、采访和工作。  

  11月7日至11日,世界著名摄影家陈长芬一家回到故乡——衡东县霞流镇平田村。家乡人民以最高的礼节热情拥抱着这位京城归来的游子。

  带着关山万里的风尘回家,陈长芬感慨万千:“这次带着全家回乡认祖归宗,并不是磕个头烧个香,而是要让儿孙们记住他们的老家在哪里,在湖南省、在衡东县、在霞流镇、在平田村。记住他们的基因在哪里,在在洣水、在湘江、在南岳衡山,在楚国……

  陈长芬今年73岁,以拍摄万里长城闻名于世,1987年12月,中国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8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他的肖像登上封面,肯定他对人类的贡献。

  “从13岁看到相机,没想到一辈子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长芬中等身材,和眉善目,满头华发,脑后扎着一个发结,穿着一身唐装,精神焕发。他13岁时离开家乡外出求学。18岁那年,他省吃俭用,买来了一台捷克相机,并购来一些摄影书籍坚持自学。21岁那年,他的处女作《荷花》发表在《广东画报》上,他欣喜若狂,立志要做中国最好的摄影师。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1965年,瑞士总理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请求寄送宣传中国的航拍照片。正在中国航空公司工作的陈长芬接到任务后,在飞机上俯瞰万里长城,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决心用镜头聚焦长城,穿越时空,让长城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从此,20多岁的陈长芬背着30多公斤重的摄影器材几乎与长城日夜相伴,他成了长城的影子,长城也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一直坚持拍摄无人区的长城,就是想把没有经过人工破坏,真正历史遗留下来的长城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让后人能够享受这份珍贵的遗产。

  1979年,陈长芬拍摄的《红长城》,着力展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祖国带来的蓬勃活力,一炮走红,确立了他在中国摄影界的地位;1987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陈长芬艺术摄影作品展”,同年9月,中国人民美术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摄影家陈长芬作品集》,其《关山万里》作为封面照片获得瑞士图形摄影87鉴专业摄影最佳奖;1988年12月,中国摄影协会首次举办陈长芬摄影艺术研讨会。1989年8月,陈长芬被评为摄影术发明150年来世界十大摄影名人之一,他俊朗的肖像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荣获此殊荣。两个月后,他摘取了首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 1999年8月8日,他拍摄的《长城史诗》再度出现在中国美术馆正厅,震撼首都各界。

  1997年1月,陈长芬被编入《世界摄影史》,书中评价:“陈长芬对摄影美学潜力的领会,在他的航拍的大地、日月等照片中,把现代美学观念与古老的哲学思想融合了起来。”著名诗人、评论家雁西说:“陈长芬先生的作品大气磅礴,每一张照片都有故事……读他的作品,会被他至纯、至真、至美的‘大境’所感染和感动。”陈长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完成了“大地”、“星空”、“翰海”、“长城”四大系列的风光摄影创作,至今已有数百幅作品被国外收藏,美国、德国、英国、瑞典等多家顶级杂志和出版机构多次介绍过他的作品,他先后应邀到法国等20多个国家进行访问和讲学。

  长城上有很多构造特别的烽火台,屹立在高高低低的群峰之上,就陈长芬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而言,他当之无愧是中国摄影艺术中一座令人景仰的烽火台。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