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新融合 新影响

06.01.2015  22:47

    “打开手机就能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听广播、看电视再也不用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新媒体让受众接受新闻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也让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继续成长,并获得新生。

    变革,从单一走向多元

    现场拍摄新闻、编辑140字之内的文字消息、再通过微信平台传送给报社的微博编辑室,10分钟后,《经济日报》法人微博就会播出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整个过程,记者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带给用户的体验却是快速、便捷和生动的现场感。

    随着互联网网民、手机网民的数量逐年增长,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忧患意识与日俱增。“只有跟上受众的脚步,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才能在未来的媒体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传媒领域形成的共识。

    从铅与纸到数与网,从生产内容到抢占渠道,传统媒体积极适应新兴媒体的发展特点,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展现在受众面前。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先后在人民网、新浪、腾讯3个平台开设法人微博账号,影响力位居媒体微博前列。“新华视点”、“央视新闻”、“央视影音”等一批品牌节目开展多媒体集成服务,推动传播模式转型升级,所有平台均实行24小时新闻发布,仅“央视影音”客户端用户数就超过2.1亿,遍及海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新媒介平台和终端上持续拓展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从一份报纸发展为“1+N”的全媒体矩阵,构建了“滚动采访、滚动发布;统一指挥、统一把关;多元呈现、多媒传播”的立体传播格局……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中央主流媒体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争取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已经成为主流媒体运作流程的新常态,拓展主流声音传播途径、扩大主流媒体覆盖范围、占领新兴舆论阵地的理念正渗透信息产品开发的方方面面。

    融合,从基础走向纵深

    今年10月,经济日报社举办“中国好交警·中国好司机”公益活动。活动开始10分钟后,《经济日报》法人微博就播出了第一条开幕式消息。第二天,好交警好司机的先进事迹、网友热议、专家点评又全面生动地呈现在报纸的版面上。

    今年以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编播业务上的融合度逐渐提升,整体优势发挥越来越明显。

    《人民日报》主打的“两会e客厅”栏目,每场高端改革访谈,一次采集生成多种产品,经多个媒体平台推送,融合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网络电视台构建起“一云多屏、全球传播”体系,使央视节目通过多个平台实现电视、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终端“四屏”全覆盖;新华社在发布通稿的同时,还拓展了报刊、网络、电视、户外屏幕、手机报、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各类传播形态和终端。

    媒体融合发展中,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特点体现得越来越充分,传统媒体向全媒体渐变,记者向全媒体记者发展。2014年全国两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大部分记者都是一人代表报纸、网站和微博3个媒体平台提问;人民大会堂前,央视记者一手举着手机面对前置摄像头,一手握话筒,一人独自完成了出镜报道,“秒拍”直播同时呈现到电视、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终端上。

    在融合发展的实践中,传统媒体逐渐树立了一体化理念,实现了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使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资源不断共享与融通。

    未来,从突破走向成熟

    移动互联的大潮正在涌来,瞬息万变的媒体格局中,今天的“新兴”也许就是明日的“传统”。但是,无论怎样变换,新闻的本质始终如一。

    专家认为,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有着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体依托强大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有利于打造优质的新闻产品。

    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央视、新华社依托各自的核心信息渠道,以权威新闻报道占领了新媒体舆论阵地。

    新华社“新华通”大型个性化定制集成报道“我的两会”,发挥了优秀记者、评论员的人才优势,面向不同受众推出政务版、财经版、图视版,得到广泛好评。

    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栏目里,一则名为“据说春运”的专题报道得到观众好评。报道中,央视一改以往派出记者在各大车站蹲点报道春运的老套路,引入百度地图定位大数据,在屏幕上直观地展示出春运期间全国范围内人潮流动的状况,令观众耳目一新。

    网友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发展中紧密结合新技术、新业务,紧扣热点问题、政策走向,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这些探索与尝试值得点赞。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走向纵深,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将释放出更强的生命力。(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