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实践新技术 将婴儿HIV诊断时间提前到出生后3个月
云南网讯(记者 念新洪)12月22日,“云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课题进展汇报会在昆明举行。
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课题组共开展了262.88万人次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和随访检测,并实践和验证了多项新技术,包括采用干血斑核酸检测技术,将婴儿HIV诊断时间提前到了出生后3个月,较传统方法提前了15个月。
研究范围覆盖4个州市,开展了262.88万人次的艾滋病抗体筛查
据悉,“云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覆盖我省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德宏州、红河州、大理州、临沧市4个州市的13个县,包括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个旧市、开远市、建水县、临翔区、沧源县、云县、大理市、祥云县。
通过课题实施,项目地区开展了262.88万人次社区普通人群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和随访检测,大规模筛查中,新发现HIV感染者1870例,通过干预和抗病毒治疗,减少了HIV“二代传播”和死亡。
课题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专业机构为指导,防治平台为依托”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云南模式”,通过模式的推广应用,有效推动了示范区内艾滋病防治工作,示范区内城市居民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97.5%,农村居民达94.3%;HIV感染者阴性配偶的HIV新发感染率从2.8%下降到0.2%、母婴传播率由4.91%下降到1.7%、艾滋病病死率从7.99%下降到3.9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示范区德宏州,是目前全国唯一艾滋病疫情出现“下降拐点”的地区。
此外,项目地区共完成131.5万人份电子健康档案的录入建档工作,首次在云南省建立了大规模的针对社区人群的涵盖艾滋病行为学、血清学数据信息平台,有效提升了社区传染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能力。
实践新技术,将婴儿HIV诊断时间提前到出生后3个月
据悉,课题组还积极实践和验证新技术,包括采用干血斑核酸检测技术进行婴儿早期诊断,将婴儿HIV诊断时间提前到出生后3个月,较传统方法提前了15个月,使儿童HIV感染者及时获得抗病毒治疗,提高其生存质量,减少儿童死亡;
此外,课题组首次获得国内美沙酮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动学参数,发现抗病毒药物和美沙酮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用药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吸毒人群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通过推广应用,将有效降低吸毒人群的HIV新发感染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