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产经所副所长姜长云:“十三五”产业发展抓好着力点
09.10.2016 02:36
本文来源: 发改委
回顾“十二五”,面对复杂严峻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三期叠加”、深层次矛盾凸显交织的国内背景,我国产业发展的成就可圈可点,主要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指标都超出规划目标。一是产业规模较快扩张,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变开始形成。二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更加显著。三是产业跨界融合向纵深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亮点频频。如旅游产业与文化、健康产业的融合向深度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四是产业开放步伐加快,创新创业蓬勃展开。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产业需求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人口老龄化提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需求和产业成本(结构)的影响出现重大调整;投资增速总体放缓,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性迅速凸显;国际形势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日趋复杂严峻,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培育对外产业竞争新优势日趋紧迫。“十三五”期间,这些产业发展环境的重大标志性变化仍将深化。顺应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有效选择着力点,才能更好地解决突出问题、补齐明显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真正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第一,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升制度红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归根到底都要靠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从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来看,深化改革开放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完善产业政策对目标的瞄准机制,着力增强其有效性和适应环境的柔性,为增加产业有效供给、降低无效供给创造条件。二是解决“政策好、落实难”的问题,促进政策“落地生根”。鼓励各地结合区域和产业发展特点,将加强顶层设计与推进基层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促进不同层面改革开放的联动推进。三是完善改革开放的试点试验示范机制,把汲取教训与总结经验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四是更加重视推进要素市场、产权市场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转型,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持续动力。持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必须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培育产权市场,带动要素结构、产权结构转型升级来呼应。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产业组织创新,对于引导需求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供求有效衔接,培育供给引导需求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分类施策,科学选择不同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是就总体情况而言的。具体到特定产业,情况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农业中,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问题同样存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注意提质增效、品牌增效、绿色发展。去杠杆主要是针对降低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而言的。少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债率过高,需要去杠杆。但就总体而言,农业融资难的问题往往更为突出,解决这一问题也极为迫切。
第三,统筹谋划,培育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要将创新提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高度,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为此,要加强对企业家和领军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支持,优化其成长发展的环境,鼓励其在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企业家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领跑者,是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帮助其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风险。小微企业是企业家成长的摇篮。要注意培育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金融和其他服务环境。
培育科技创新对全面创新的引领能力,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高难度动作。在鼓励原始创新、培育高技术产业局部先发优势和引领发展能力的同时,重点推进集成创新、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更加重要。在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的双重挤压下,应努力避其锋芒,扬长避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此外,健全科技转移转化机制,强化产业链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的动力支撑,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还要培育鼓励先进、包容一般、宽容失败的环境。在舆论宣传以及社会文化的引导上,要鼓励创新创业“沉得下、上得来、接地气”,努力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经济网 附件:
本文来源: 发改委
09.10.2016 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