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霏:作家能否批量定制?

16.11.2014  12:12

近期文学界最具争议性的话题,无外乎高校能否培养出作家?甚或,作家能否由大学批量定制?

引发这一争议的缘由很简单: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设了一个“文学创作”硕士班,这个全新的专业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校内导师加一位作家导师)。第一批被聘请为作家导师的是李敬泽、格非、严歌苓、李洱、欧阳江河和邱华栋等6人,并由莫言担任导师组组长。据悉,该专业第一届学生共有10人,每位作家导师负责指导1~2人……其实此前,北大、武大、复旦、南大等名校也曾开设过类似的“作家班”或写作专业,但高调喊出“培养作家”的,北师大还是头一遭。因此,诸如“作家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来制造吗?”“文学创作专业培养模式有何特殊?”之类的质疑,就鸡一嘴鸭一嘴,有若滔滔江水,呼啸不绝。

支持者拿“如今笑傲文坛的中国作家,几乎都持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包括相当于大学本科或以上)文凭”作为论据,底气明显匮乏,反方只需一问:“且不说任何一位宣传干事都持有相同甚至更高的学历,如今扩招后的大学文凭,究竟比卫生纸金贵了多少?”前者也就顿时语塞。

当然,置身其中,首届北师大“文学创作”硕士班的班长郭茜同学很满意:“学校事先了解了我们的创作兴趣,比如我更偏向于编剧,有人喜欢写诗,还有人喜欢科幻文学……然后根据兴趣把我们分配给合适的作家导师。”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更是认为,作家固然无法定制培养,但“就算是天才,跟学习也不冲突。”其言下之意是,天才的发挥,也需要一个天才的自我发现和导师的培养发掘。对此,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学者薛冰却当头泼了一盆凉水:不必对这种培养模式抱太大希望,文学创作是极其个性化的,作家是教不出来的。

诚然,写作天分不可教,任何教育都无法传授天分,但后天的培养,尤其是像高校这种平台的培养,对于文学创作,是否有所裨益?到底是北师大一厢情愿,还是旧观念根深蒂固,对“高校能够培养作家”产生了误读?综观大学出现以后的中外文学史,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纠缠到一起,基本上就是一团乱麻。

从创意写作到鲁院模式

创意写作的概念,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已经存续了80多年,经过不断的积累、传承和普及,创意写作教育让很多人都具备了文学写作的能力。但对于作家到底能不能被教出来,自创意写作教育诞生之日一直争论至今,都还没有定论。美国人的态度是,一边质疑,一边继续。

而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美国的当代作家,很多都获得过MFA(创意写作硕士)学位,许多知名作家也大都在大学任教于创意写作专业,比如曾因作品《等待》获得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福克纳奖的美籍华裔双语作家哈金,现在就在美国某大学教授创意写作、移民文学和诗歌学方面的课程。

据此,创意写作系列教程的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刁克利认为:创意写作教程能“帮助一个人在写作上入门,帮助入门者写得更好,帮助名家的创作在数量上更稳定。”而在我国著名作家阎连科看来,写作的很多技巧是可以教的:“我认为如果‘创意写作’走进我们的大学、走进我们的教育的话,不仅能让学习写作时少走些弯路,而且可以让他们顺理成章地拿到一个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学历。

阎连科的话隐晦而幽默,他对“高校能否培养作家”这个命题所给出的答案相当似是而非,什么叫做“可以让他们顺理成章地拿到一个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学历”?学位和作家是可以等同的么?但由此观照活跃于当今中国文坛的实力派作家群,你又不得不承认,阎连科的狡黠之言并非顽劣笑闹——莫言、王安忆、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百十位著名作家,不都具有鲁迅文学院的“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结业证书么!

尽管鲁迅文学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但作为中国唯一一所国家级的以联系作家、服务作家、团结作家、培养作家为宗旨的教学与研究机构,被它“”一次,哪怕仅仅只是4个月时间,都要比正规高校4年所镀的“文学含金量”要高——这种“鲁院模式”似乎变相地证明,高校确能培养出作家!但其间,是否另有玄机呢?

抱团取暖与作家成名

有人问,培养,可以让一个女文青变成女作家么?我说异域未知,但中国好像可以,因为传统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温情脉脉。除却亲情和爱情,袍泽战友之情与同门学友之情,尤其弥足珍贵。对于用文字与人性打交道的作家而言,同门学友之情,恐怕真就是一种浓烈得化不开抹不去的情感。所以像鲁迅文学院每次办培训班招生,都会有那么多尚未著名的作家或者“文青”争破了头前往“荟萃”,他们的目的,恐怕并非都是想要那一纸结业证书,而是为了某个明确的目标,比如抱团取暖,共同成名——毕竟情义无价。

事实上,早年,在文学还未完全被边缘化之前,挤进鲁院的中青年作家们,可能是为了相互激励、借鉴和提高,再顺便弄个相当于本科或硕士的文凭。文学被边缘化,沦落为小众圈里的“玩意”之后,各地出版和发表文学作品的载体,理所当然就掌握在了少数人的手里。而这“少数人”,很可能就是依然敲打文学作品、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或写手,他们当然也是鲁院各种培训班最坚实的候补学员。可以想象,他们在鲁院汇聚,经几个月同门、同窗之谊的磨砺,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原创动力”——相互交换发表、出版作品,同学们写出来的东西再也不用担心换不成稿费啦——作品发表得多了,女文青自然也就成了女作家。

有位作家朋友,早年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与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的作家研究生班,就很坦率地告诉笔者,他毕业于大学本科,根本就不在乎那作家研究生班的文凭,所以当时基本上就没去听课,只是认识了些偶尔来搞讲座的著名作家和评论家,还跟一大批作家同学成了铁杆哥们!“现如今,同学中很多都当上了文学杂志的主编或出版社负责人,有的还是鲁奖、茅奖的评委!”我不想根究他特别强调这句话的潜台词,但很疑惑,鲁院那种能够让作家们抱团取暖迅速成名的方式,会不会就是北师大等高校认为自己能够培养出作家的依据?

证实抑证伪 无疾而终

还借用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的话说,高校能否培养出作家,“这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最终还看个人的造化。”张教授同时声明:“在培养学术研究人才的同时,大学同样也不能拒绝为那些有写作潜能和兴趣的‘作家坯子’提供必要的相关教育。这也是大学的责任和义务。

既然只是责任和义务,那么,或如刁克利教授所言:“现在是大众写作的时代。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想要讲述,有自己的情感想要表达,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作家。但是,很多人都能感觉到,自己不会讲故事,找不到讲好故事的门路。创意写作书系,就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可以通过训练掌握到的写作方法或技巧,帮助他们讲好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说,首届“文学创作”硕士班招收的那10名、本科来自文学、计算机、法律、医学等不同专业的同学,最终将成为真正的“硕士作家”或者“故事大王”,北师大也只能碰运气了。

再回到“创意写作”(英文Creative Writing),这个词更准确的直译应该是“创意写作工坊”,由“工坊”二字就不难看出,“创意写作”并不等于“文学创作”,而北师大研究生院的网站上,明确写着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最终成长为具有一定创作水准的作家”,也就是想要培养学生们传统、严肃、偏向于纯文学的创作才能。这个难度是不是有点太大?

横向比较,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曾明确提出:“我们的任务不是培养作家。”北大中文系也同样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写作人才”而不是作家。即便北师大在课程设置、招生门槛及规模和授课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变,但有网友以并无大学文凭却蜚声世界的老舍、赵树理、沈从文、马克?吐温、莫泊桑和海明威等文学大师做出纵向比较之后认为,文学更需要别具一格的个性、感性与灵性,靠死读书只能培养学究式的书呆子,绝难造就真正的作家。写作是个人情感、才智和自由思维在特定时空下迸发的结晶,想靠“文学写作最高学位授予点”培养出“硕士型作家”,实在有点悬!

其实在我看来,美国人争论了80多年都没搞清楚的问题,我们根本就不要指望靠北师大高调招收一个“硕士作家班”就能证实抑或证伪。故而,眼下关于高校能否培养出作家的这场争议,不仅毫无意义,还注定将无疾而终。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春城晚报文化主笔 姚霏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