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关注米线“禁裸令” 建议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22.01.2015  11:33

  米线“禁裸令”实施以来,仍有不少市场在钻空子 (记者 谢瑞)

  黑米线、问题食用油、注水牛肉……《食品安全法》出台6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仍较多。2014年12月25日,该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本届市两会期间,不少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依然将目光聚焦在如何保障昆明居民“舌尖上的安全”,不仅提出了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整改建议。

   调查

   很多市场都有散装米线在卖

  米线是云南人饭桌上的常客,然而近年来却常常曝出安全问题。为此,去年10月15日,昆明市食药监要求,所有的米线必须“穿衣”上市。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市人大代表李平非常关心米线的安全。他说,食药监的要求是发出了,可是自己在调研中发现,散装米线仍然大量存在,部分小超市甚至买不到有包装的米线。

  李平住在秋苑小区,经常会在附近农贸市场买米线,但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市场都有散装米线在卖,除了少数正规大超市外,多数超市卖的米线都没有包装。

  李平说,从去年10月15日开始,昆明市已发米线禁裸令,散装米线早被禁入市场,但是3个月后,市场根本没有理睬,政府文件犹如一纸空文。“政策有了,相关部门一定要抓好落实。这一点正如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市’一样,贵在执行。

  让李平担忧的,还有藏匿在主城城中村以及昆明周边的一些米线黑作坊。“这些黑作坊违法成本低,几千元购进一台粉碎机就能做米线,但是要想查处却非常难。

   症结

   昆明食品安全“多龙治水

  在农贸市场怀疑买到了问题豆芽,应向工商、食药监,还是农业部门投诉?对此,多数市民一头雾水。

  政协委员韩洁提出,昆明市食品监管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监管盲区、监管空当现象突出,而且监督管理部门的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不够,项目重复、相互配合不够。其次,对城乡结合部和学校周边的食品安全监管没有做到经常化、常态化,管理不到位。对夜间食品摊点、建筑工地食堂、流动食品摊贩等食品安全监管还不到位,缺乏常态管理机制。执法保障力度也不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监督管理的经费投入也不足。

  韩洁说,近年来由于非法加工食品现象频繁发生,市民对食品缺乏安全感。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吃肉怕激素、吃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特别是昆明市的农村和城镇农贸市场,大量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无产品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充斥市场,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制假售假食品从城市转向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趋势日益明显,食品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其实是在基层。”市政协委员、昆明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寸沂灵也分析说,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建议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消除管理盲区

  针对黑米线问题,李平建议,市食药监局可建立米线监督员制度,“即在每个社区聘请一位市民,或在每个村子聘请村民,监督该行政区域内的黑作坊。”李平认为,市民或村民多在一线,发现小作坊的概率大。 针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政协委员钱晓燕建议,增加相关管理人员,在人员不够的情况下,可与要参加社会实践的大专院校联系、挂钩。同时,她建议建立举报奖励制度。保证监督管理力量向基层农村乡镇村社一线倾斜,消除昆明市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盲区。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将食品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

   回应

   打造“12331”举报投诉品牌

  寸沂灵说,2011年5月,市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要把监管的关口前移,覆盖县、乡、村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食品监管三级网络。但经多年实践,三级网络建设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对昆明市食品安全工作,1月19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回应道,今年将继续加强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量,强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加大对学校食堂、农村、城郊结合部等薄弱区域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并落实群众举报奖励制度,打造“12331”食品药品举报投诉品牌,建设覆盖行政执法、检验检测、质量追溯、公众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监管平台,全面提升检验监管能力。(完)(吴双红 乔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