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扬帆正当时

08.05.2015  13:05

2013年11月5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口帮扶学校学科建设座谈会在古城校区召开。

校党委书记李兴华(左一)、校长张桥贵(右二)看望“长江学者”赵煜(左二)教授。

师生在做实验。

留学生在国际日活动中演唱中文歌曲。

学校举行大型文体活动。

      □ 本报记者 陈耀 辛向东
      这是一次长度的跨越,从1978年到2015年,它实现了大理人多年的夙愿。这是一次动人心魄的历史性跳跃。
      这是一次宽度的跨越,从规模到内涵,它带动的将是滇西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这是一次高度的跨越,从“学院”到“大学”,它标志着这所创建于1978年的高校再次成功升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启航!
      “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大理大学!这是令全体师生员工激动振奋、欢欣鼓舞的大喜事,是建校37年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更名得以顺利实现,这是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更名为大理大学寄托着社会各界的发展共识,凝聚着大理学院人心中的梦想和大理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饱含着全校师生的砥砺耕耘。”大理大学党委书记李兴华满怀激动地告诉记者。
      众望所归 圆了几代人的大学梦
      2015年4月28日,是云南、特别是大理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教育部批准大理学院更名为大理大学,同时撤销大理学院的建制,明确大理大学为多科性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至此,这所创建于1978年的高校在历经一段段艰辛的探索与辉煌之后,再一次成功跨越,实现了庄严而神圣的历史对接,圆了几代大理人的大学梦。
      走进大理大学古城校区,回头向下远眺,湛蓝的洱海犹如嵌在群山中的一颗巨大宝石;向上仰望,茂密的森林云遮雾绕,使苍山更显出几许神秘与肃穆。一幢幢宏伟气派的教学大楼和一块块宽阔的广场和运动场,总能让人产生视觉上的震撼;学海风帆、学海巨人等大型组雕无不一一在讲述着这所学校建校37年来的历史和精神……
      大理大学的前身是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大理医学院(本科院校)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大理学院。从此,大理的高等教育资源得以整合、队伍迅速壮大、领导班子得到加强,学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然而,新的前进道路上也面临着许多新困难。严重滞后的校园硬件设施,已成为制约大理学院发展的最大“瓶颈”。一些学生就因为陈旧的校园环境而提出退学,不少从发达城市引入的教师,也因为教学、住宿条件差而一度产生动摇,准备另择高枝。解决校园硬件建设滞后问题迫在眉睫。
      面对困难,学校领导班子没有退缩。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市党委政府的倾力支持下,学校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思想:事业前景不会在抱怨中产生,学校不能因起点低、条件差而退却止步,不能因合并的繁重工作而延误发展。于是,发展真正成为了学校的第一要务。学校党政班子带领全校师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校园作为变革大理高等教育的热土,启动了校园建设、教学、人才三大工程。高标准地进行硬件建设,古城校区的教学楼建筑群拔地而起,一个新型的富有时代感的大学校园毅然崛起于苍山洱海之间。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的观念,明确“调结构、升层次、扩规模、保质量、上水平、重特色、求效益”的工作目标,先后组织了五次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大讨论。2002年提出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在发展本科专业中调结构、升层次。2004年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2005年起,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全面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在多年磨砺中,学校确立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巩固医学学科优势,大力提高文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水平,积极培植和发展直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实现法、教、文、理、医、管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地区;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个性充分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云南先进、西部地区有广泛影响、南亚东南亚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
      “多年来,学校在办学条件、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这所被誉为“山水中的大学、大学中的山水”年轻而朝气蓬勃的高等学府,在苍洱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探索出一条在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新路子,简直超出了我的想象!”一位有着35年教龄的学校退休教师对记者说。
      如今,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6亿元;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6所;教学实习基地212个。现有涵盖10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57个,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多人。2006年以来,连续9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08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是云南省地处非省会城市获得评估优秀的惟一一所高校。
      同心协力 共铸高等教育新巅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领导班子对大学有自己的理解。“大楼”和“大师”是相辅相成,只有大楼没有大师,就没办法把大学办好。在“建大楼”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建设”工程,通过采取引“大师”、培养和提高现有人才、用好“候鸟型”人才等举措,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努力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目前,该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多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7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6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25%;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6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专任教师13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云岭学者、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教学名师等专家学者60余人次。同时,还拥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求是》杂志社国情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成员等学术领域专家。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也推动了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学校学科结构得到改善,学位点建设实现新突破,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是云南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和首批应用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首批国家级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08年被列为云南省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拥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2008年接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0个。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拥有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98项。
      “在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家同心协力,共铸高等教育新巅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大理的一张独特文化名片,成为服务地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对地方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大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桥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根植苍洱 为文献名邦添光彩
      大学因大理而扬名,大理因大学而添彩!
      大理大学办学37年来,根植滇西,培养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学校紧密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人才,先后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人才。其中,80%以上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学生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就业情况好。以大理州为例,学校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经贸、物流、农业、环保等领域,有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和医药人员是大理学院毕业的学生,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学校坚持深入研究民族传统医药和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传承者及专家学者。
      “年轻时接受的各类教育将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发展,这些年来,无论岗位如何变化,我一直很感念我的母校大理大学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是学校给予我知识之基,思想之魂,言行之道!”1993年7月毕业于大理大学(原大理师专)中文系的大理州发改委主任高志宏,近日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山水中的大学,大学中的山水”不是一句口号,而如今,大理大学已经成为大理的一个地理标识,一个文化品牌,一道亮丽风景!
      大理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和崇智重教的传统,为大理大学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和优越的条件。作为目前大理乃至滇西地区本科办学历史最长、学科综合度和办学层次最高的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培育积淀了彰显大理文化元素的大学精神,形成“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的理念,“博学达真、大德至理”的校训,“至诚尚行、求实创新”的校风。学校成为大理的一张独特文化名片,成为服务地方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对地方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独具特色的校园,充分融合大理民族文化与高校特质,校前区广场“学海风帆”被列为大理“十景”之一。
      在央视著名记者柴静《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热播的日子里,不少网友感慨,穹顶之下,我们还有云南大理;在苍山洱海间,我们还能去大理大学感受一把“花香的味道”。
      是的。在“大理学院”即将更名“大理大学”的这个春天,学校的樱花开得特别茂盛,“深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大理知名博主“苑绿” 在新浪博客印象大理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每年2月底3月初,大理大学古城校区上千株樱花正成规模的盛开,正在盛开的樱花层林尽染、灿若云霞、幽香沁人、分外妖娆,樱潮映衬下的校园,美得让人陶醉”。
      “三月到大理学院赏樱花”成为大理乃至周边地区人们的期盼,校园因其人文和景观的魅力和不断积淀的文化精神,成为苍洱风光中极具内蕴的人文景观。这不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意义所在,也是近年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的集中体现。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大理大学的更名,将更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拓展服务空间,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制度设计和引导,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充分调动学校研究力量,积极参与政策研究分析,加强横向课题的申报和研究。着力增强产学研能力,加强与校外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快附属医院建设,着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医药卫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民族文化、区域经济等领域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力。
      放眼长远 迈出跨越发展新征程
      “莫望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大理大学的领导班子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大理大学的更名成功,虽然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将在大理乃至云南的高等教育史上载入史册,写下重重的一笔。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事业的发展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4月29日,大理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宁到大理大学调研。她强调,要紧紧抓住更名为大理大学这一重大契机,提升办学水平,突出特色发展,把学校打造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支撑滇西教育中心建设。
      根据大学的发展规划,学校将合理设置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继续巩固优势学科建设水平,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水平学科和专业,逐渐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紧密对接、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提升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服务水平。
      大理大学将始终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地区。经过10-15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云南先进、西部地区有广泛影响、南亚东南亚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未来5年,大理大学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0000人左右,其中在校研究生比例达到10%以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达到50%以上),留学生人数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5%以上……
      这是一组了不起的,看了叫人兴奋的数据!
      “我们将以更名大学和教育部9所直属高校对口支援帮扶为契机,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蓝图,继续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学科学位点建设,重点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以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大理大学校长张桥贵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后大理大学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将进一步巩固药学、医学、教育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优势,突出民族学、艺术学等学科特色,大力加强理学、文学等基础学科和法学、管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培植和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资源、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经济管理、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直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和专业。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综合实力,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力争在2020年前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药学、基础医学、民族学等学科取得博士点突破;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8个左右;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至10个左右;省级优势特色建设学科达到10个左右;争取1个以上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培育)学科;新增一批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本科专业增至60个左右。基本形成规模适度、专业和学位授权点分布合理的办学格局。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到2020年,专任教师总量达1300人左右,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35%以上;引进或培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以上创新团队的总数达到10个左右,其中,省级创新团队4个左右。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将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继续实施积极的“走出去”战略,通过进一步强化学术交流、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合作协同创新和协作研究等,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到2020年,新增境外合作机构10个;教师中有境外研修、工作经历的力争达到25%,本科生、研究生中具有境外长短期学习、实习经历的达到5%以上;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留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
      在科学研究上,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推进昆虫药学和寄生虫媒介学的研究,重点培育美洲大蠊系列药物研究成果申报国家级科研成果奖,争取近两年内在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上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深知,大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以成功更名大理大学为新起点,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提质量、上水平、创特色’的总体要求,认真履职,扎实工作,围绕建设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教学质量建设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定不移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坚定不移抓紧学科专业学位点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干部和教师整体水平;坚定不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坚定不移抓实服务体系保障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统筹兼顾各项事业,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新跨越。”大理大学党委书记李兴华的一席话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理大学的跨越发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