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脱贫”奠定希望:中国推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

17.01.2015  17:08

    新华网合肥1月17日电(记者朱青 张芽芽)在寒冷的冬日,安徽省太湖县汤泉乡侯六村青石小学四年级学生李宗鑫宁愿冻手也要抄写英语词汇。在这个全校学生不到60人的偏远小学,英语课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的新鲜感受,孩子们很珍惜这个机会。

    青石小学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直到2013年,才迎来了唯一的特岗教师郝丹丹。虽然是学的是化学专业,但年轻的郝丹丹是学校里唯一一个能给孩子们开英语课的老师。

    由于山路难行,还要过一段水路,郝丹丹只能住在学校宿舍里。只有这样,这些山区孩子们的英语课才不会“断炊”。没有投影仪、没有录音机,英语教科书和几盘配套磁带,是郝丹丹全部的教学设备。“孩子们的求知愿望强烈,连我这化学老师教的英语课也很受欢迎。”郝丹丹说。

    青石小学的孩子只是中国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状况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正因为如此,帮助如青石小学学生一样的贫困地区儿童,成为一个更加迫切的使命。

    中国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这一规划惠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儿童。他们将得到重点帮扶,成为这些地区脱贫的希望。

    数据显示,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从1978年到2010年,参考国际扶贫标准,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93.3%来自中国。

    尽管减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但当前全国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人群还有8000多万人,参考国际标准则还有2亿多,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艰苦的连片特困地区。

    据了解,这些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六成,医疗支出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0%,还有数千个村不通电,近10万个村不通水泥沥青路。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孩子,享有的教育和生活资源十分有限,也使得贫困世代延续。

    专家指出,中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必须寻找富有实效的切入点开展工作,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扶贫效果。对贫困地区儿童开展定向扶助,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儿童约4000万,其健康、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专家认为,只有对贫困家庭儿童的营养和教育实行早期干预,才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

    此次国务院发布的规划以健康和教育为战略重点,以困难家庭为主要扶持对象,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儿童生存和发展权益。其实施范围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从出生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

    规划明确了政府层面要实施的五方面工作任务,涉及新生儿出生健康、儿童营养改善、儿童卫生医疗保健、儿童教育保障和特殊困难儿童教育和关爱等内容。

    规划除了提纲挈领在顶层设计方面的部署,也不乏细致的安排,如推进“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开展孕前、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营养指导”、“扩大贫困地区困难家庭婴幼儿营养改善试点范围”等,其中一些措施已涵盖了儿童出生前的健康营养保障。

    在教育方面,规划强调,扩大实施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在人口分散的山区、牧区设立支教点;系统解决贫困地区合格教师缺乏问题,办好农村义务教育。

    对贫困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是此次规划的一大亮点。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孤儿、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辅导。加强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使每一所学校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根据规划,到2020年,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教育总体质量、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当前中国不少贫困人群由于在成长阶段的教育缺失,使其长大后难以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摆脱贫困。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是促进贫困儿童发展的关键之举。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