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湄公河文学奖开幕 是东南亚最具影响力文学活动
铺着红布的矮桌中间,是一个大花篮,鲜花呈塔形依次盛开。花篮的周围,摆放着时鲜水果、用稻米制作的糕饼、清水以及花草酿制的籐黄色的酒。一个男人高声吟唱着祈福和迎宾的颂辞,声音时而高亢激越如雄鹰掠过峡谷,时而婉转柔和,像夕阳下静静流淌的湄公河水。
巨大的湖蓝色织锦地毯,是一叶载满鲜花和春光的小舟。澜沧江—湄公河,山水相连,以高山大河的冲刷、洗礼、滋养、铸造的文明,使山水的儿女团聚在一起,共同歌唱。
围拢在圆桌边的作家们在唱颂声中伸出双手,接受主持者用菊花花枝洒下的清水和酒,仿佛领受从天而降的祝福。一时间欢笑声四起,人们纷纷离座,相互合掌行礼,双手在胸前合拢成莲花花苞的形状。微笑、祝愿以及祈求平安幸福的传统仪式瞬间跨越语言、地域的阻隔,汇聚成一条承载友谊和梦想的河流。
12月9日在老挝首都万象拉开帷幕的第六届湄公河文学奖有来自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以及中国云南省的6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家代表团参加,这个以一条河流命名的文学奖是东南亚最具重大影响力的文学活动,而云南省作协作为湄公河文学奖的正式成员之一,是第一次参加该奖的活动。
澜沧江—湄公河起源于中国青海的扎多县,全长近5000公里,而在云南省境内,约有2000公里。由纤细的滥觞,穿过横断山脉和云南,经历重重阻隔,汇聚一条又一条支流,流过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终成为一条哺育东南亚各国的伟大河流。它的深沉雄浑、它的宽厚包容穿越高原的雪山峡谷、亚热带的莽莽丛林,启迪和培育着沿途各国的文明。
南诏的古老神奇、吴哥的苍茫落日、大河两岸星河一样众多的寺院庙宇、贝叶经、稻作文化、广袤的密林,东南亚的文明诞生于这条国际河流的两岸,澜沧江—湄公河滋养着古老的文明,也因此被照亮,成为一条既有悠久历史又充满活力、总是在奔流不息中创造和前行的河流。
一条伟大的河流是有品格的。它总是无惧艰难险阻,总是接纳包容,无论是涓滴细流还是浩渺烟波,都被它奔腾的梦想和宽广的胸襟环抱着、裹挟着、塑造着、抚慰着,一路向前,向着大海的方向。它是开放的,也是接纳的,并且在此同时成为它自己。在这条河流的感召之下,云南的作家们渴望“走出去”,走向文明的源头和大地的深处,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脚步去探究历史与现实。
著名作家于坚早在2004年就开始对澜沧江—湄公河从源头到入海口进行了多次考察,2009年出版的长篇散文《众神之河》就是他多次田野式调查后的成果。在中国,这是第一部为一条河流立传的散文,于坚以诗意的语言顺流而下,把散落于这条河流之中的地理事实、人文历史、现实哲思编织成语词的丰碑。这是一个作家对一条河流的祭献和反哺,也是他在文学上更为宏阔的探索和追问。
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的盛夏,在中国—南亚博览会框架内举办的“中国·东南亚·南亚昆明作家论坛”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携手向亚洲和世界展示文学理想的平台,这是在国际文学交流的视野里,区域性文学交流乃至更宽广领域交流的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这一尝试得到了中国作协的充分肯定并且在受邀参加的国家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文学的梦想是可以跨越国家、民族、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等的疆界的,最终在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层面上达成一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需要,也是最容易突破壁垒而拥有内心的契合与共鸣的,因此文学带来的是友谊和交流,是了解及和平。
这样“走出去”的尝试拓展了云南作家的眼界,让他们站立在文化与文明的高处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云南大地,重新发现云南多元文化的魅力在全球化的今天的价值和意义,重新以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豪去认真梳理和细读历史的宝藏。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向前推进,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格局,由此必将影响和带来新的文化热点,同时也给文学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云南的多元文化既要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寻求文化演进,又要警觉趋同化带来的淹没。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文学机遇对于云南而言意义重大,云南的多民族文学如何在本土化以及自有坐标的体系之外寻找更加开放的目光和胸怀,使之成为既是民族的、本土的、云南的,同时又能获得全世界的理解和认同,这需要云南作家们“走出去”的勇气和眼光。
云南作家们在老挝的几天时间里,所到之处都感觉亲切而熟悉。湄公河流过万象这座城时,如一个安静而妩媚的女子。日落时分,彩霞漫天,辉煌壮丽。这是一条历经千山万水,终得广阔平静的河流,它的目标,是融入大海。
云南日报 记者 王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