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 从小小细胞中萌发

03.04.2016  12:38

杨光辉20多年来一直和植物打交道。记者李海曦/摄

    非洲菊,从20年前18元一株的苗,成本降低到如今约7角钱一株;

    野生石斛,云南50个特有品种,提取细胞收藏,让石斛不至于在农民的乱挖乱采中绝迹;

    带动晋宁1800户农户找到致富路,每年可为花农增收节支1200万元……

    这些都是从一个小小的细胞“萌发”出的奇迹。特别是云花的发展,与那些持续进行科研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公司的脱颖而出不无关系,杨光辉带着他的煜辉花卉就是以创新的精神在云花市场书写了精彩的“细胞演变战”。

     4次创业从失败中累积经验

    45岁的杨光辉是昆明煜辉花卉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但记者初次见到他时,他不是坐在办公桌边,而是满手泥土地从育苗室里出来。“20多年来,都是和植物打交道,也闲不下来。”杨光辉笑着说,说完把从花棚里现摘下来的石斛花冲进茶杯里,一杯粉色的花香四溢的花茶就呈现在记者面前。

    1994年,23岁的杨光辉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年轻气盛的他借机创建了第一个育苗基地,以康乃馨、满天星为主,虽然在市场上能卖到2—5元一株,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20万—30万株的苗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成活率,最终以亏损告终。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创业,也因为盘龙江江水倒灌、与外籍专家不和等,也以失败告终。

    “创业的失败,每一次都像是给我心头重重的一锤。”杨光辉说,虽然创业失败给他沉重的打击,但是,他善于在失败中累积经验,并且越挫越勇。2002年5月,杨光辉在晋宁县昆阳街道选址建立了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非洲菊种苗、切花专业生产企业。

     从一个细胞变成一株苗

    走进煜辉花卉的种苗培育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千个透明的玻璃瓶。记者随手拿起一个装着非洲菊种苗的玻璃瓶,瓶底是透明的营养土,瓶身上标注着标号和日期。在一个直径不到10厘米的瓶子里,就培育着30多株种苗。

    “先是从植株上提取大量细胞,一段时间后再次提取成活细胞,把细胞培养成愈伤组织,最后诱导成苗,整个都是在无菌环境下完成的。”杨光辉介绍,以非洲菊为例,这个过程大概需要20—25天的时间,比起从种子育苗来说,大大缩短了育苗时间,也节约了花农的成本。

    煜辉花卉是云南省最大的非洲菊种苗基地,每年生产近1000万株苗,不仅颇受省内外种植者喜爱,更多的是外销到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早年花农们从荷兰引进非洲菊种苗,大约18元一株,而现在只需约7角钱。”杨光辉说,非洲菊种苗的培育成功,拉低了种植成本,花农便是最大的受益者。

    2005年7月,煜辉花卉公司与种植大户们牵手,成立了“晋宁县非洲菊合作社”,创建了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会员制的形式服务广大花农和提供种苗的模式。煜辉花卉向非洲菊合作社社员销售的种苗比对外销售的种苗便宜近1/3,并为社员们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还帮助社员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煜辉花卉会以市场价收购社员们的非洲菊,统一包装负责销售。

     积极储备后续品种

    “很多年后,也许山里都找不到这50种野生石斛,但是在我的温室里却能找到。”杨光辉介绍,他一有空就会到普洱、景洪、保山、文山等地的山里去寻找野生石斛,并小心翼翼地移栽过来,经过细胞提取等,进行再培育。

    除此之外,因为多肉植物在市场上有较大空间,杨光辉又开始着手准备培育进口的多肉类植物,比如“万象”“玉露”等国外稀有品种,更有一些本土本地的多肉品种,把它改良成为观赏类多肉。

    虽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审查时间较慢,但杨光辉仍然认为,为公司长远发展着想,积极储备后续品种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很重要,是把云南花卉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目前,煜辉公司开发出300多个新品种等待鉴定及专利申请,向国家农业部申请专利48个品种,其中21个已经获得授权。

     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

    1999年,杨光辉带动了晋宁兴旺村的第一户农民改种菜为种花,先无偿地为农户提供了种苗和全程的技术支持,等到花卉收获后再结清种苗钱。而在当年,这户农民家里1亩地就收益近10万元。这也大大带动了其他农户的积极性,晋宁农民也开始尝试不同的种植方式。

    如今,煜辉公司与花农共建园艺合作社,带动农户建立花卉出口生产基地,组织培训、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外销产品。公司与花农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结合体,形成了用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此外,通过大规模的示范种植1600亩,带动农户找到了致富路,受益农民1800户,每年可为花农增收节支1200万元,吸纳200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记者江雨珂 通讯员黄丽萍)

编辑:合宇聪责任编辑:合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