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萂村扶贫式“迁徙”:冀乘“旅游快车”获新生
图为茅草坪易地扶贫搬迁新居。 张丹 摄
中新网大理5月17日电 (记者 张丹)告别住了大半辈子的危房,51岁的杨治福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杨治福是云南省宾川县萂村村民,从他有记忆起,他的家就建在茅草坪自然村的一个缓坡上,而那里是一个滑坡地质灾害点,他与其他5户村民世代居住于此,这成了他每个雨夜的噩梦,“觉也睡不好,生怕房子给冲垮了。”
图为村内铺设的青石板路。 张丹 摄
“房子经常被水泡着,十来年就要重新盖一次,从茅草房到土坯房,再到石棉瓦房。”杨治福记得,最后搬离的房子是他翻盖第三次的家。
茅草坪是个传统白族村落,共有52户216人。这里海拔2100多米,昼夜温差大,有地质灾害隐患,水资源紧缺,交通条件差,长期被贫困侵扰,许多年轻人远走他乡。截至目前,该村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户25人。
图为正在建设的景观池塘。 张丹 摄
在典型的“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情况下,2015年,茅草坪被列为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首批试点。
当前,中国面临着完成最后4000多万人的脱贫任务,这事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范围将扩大到22个省份,1400多个县,涉及1000万人口,在中外历史上前所未有。
“第一次进村考察遇到雨天,车就陷在进村的土路里。”大营镇党委副书记尹中锋回忆起2015年的茅草坪村,全村没有一栋砖瓦房,没有一段水泥路,雨天都是泥,晴天全是灰,全村饮水靠一口小水井,水质浑浊。6户人家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上,都是危房,需要马上搬迁。
根据国家要求,易地搬迁需严格控制建房标准,以免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茅草坪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建房面积基本为80平米,政府补助建房资金6万元,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6万元。
2016年底,杨治福一家搬进了青砖白墙的白族特色新居,厨卫入户,人畜分离,全家人欢喜的不得了。
图为杨英家正在建设的新房。 张丹 摄
随之完善的还有7米宽的进村主路,村内主路和支巷道的青石板铺砌,供排水及强弱电入地,通过库塘提升和应急提水项目建设解决了用水问题,先后投资共近千万元。
后续发展能力是易地扶贫搬迁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的思路是把扶贫开发与旅游紧密结合,把茅草坪村打造成为山地白族特色生态旅游隐世小寨。”尹中锋介绍说,茅草坪紧邻洱海旅游小镇挖色,具有较为成熟的旅游客源,加上白族传统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较有发展潜力。
《茅草坪白族风情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规划》已初步完成,下一步将建设茅草坪村白族特色标志寨门、游客服务中心、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展示中心和旅游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
如今的茅草坪告别了过去的“灰头土脸”,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一些离开的人纷纷回归,希望赶上这趟“旅游快车”。
80岁的杨英腰背挺直,在院里的沙石堆前指挥着新房建设。他告诉中新网记者,看到村里的变化,在昆明打工的大儿子带着多年积蓄回村建新房,计划开设客栈和农家乐,在乡村旅游的浪潮中获得更好地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