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大理旅游业——大理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报道之二十五

23.01.2019  10:50
 

□ 本报记者 苏云慧 赵雪梅

我要一个豪华版喜洲粑粑。”“我要一个甜的一个咸的。”2018年12月7日下午6时许,临近打烊,大理市喜洲古镇四方街的和尚喜洲破酥粑粑店里还挤了不少客人。一旁的炉子里,旧式的风扇吹得炭火烧得正旺,不多一会儿,又一锅现烤的喜洲破酥粑粑新鲜出炉……

今年37岁的老板杜方明,从19岁开始做喜洲粑粑。“上世纪90年代的喜洲破酥粑粑只是当地人的早点,四方街有3家人卖,1元1个,一天卖100个已经算生意好了。” 杜方明回忆到。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大理旅游飞速发展,喜洲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大理著名旅游古镇,游人如织、餐饮火爆,喜洲粑粑也从本地人的生活中,走进了游客的旅行攻略里,成为来到喜洲必尝的小吃,如今整个喜洲镇开了上百家喜洲粑粑铺子。

现在每天平均要卖200多个粑粑,每个月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杜方明感慨,每到节假日,更是忙得一分钟也闲不下来。旅游业的发展给杜方明带来了日渐富裕的生活,而他也见证着大理旅游的发展蜕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州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断加快旅游开发,规范行业管理,实现了全州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旅游项目由弱到强、旅游规模从小到大、旅游层次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1978-1989年:大理旅游从无到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开启,大理也迎来了旅游起步、发展、腾飞的春天。1982年,大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4年,国务院批准大理市为乙类开放地区,崇圣寺三塔、蝴蝶泉、喜洲白族民居等景点向游客开放观光,当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游客5031人。

1987年,巍山、宾川、剑川和洱源4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县被国务院列入对外国人开放地区,加大了大理州对外开放力度。1988年底,全州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有150人,全年接待海外来宾19262人(全省第二位)。

1985年,大理州有史以来第一次组建了“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旅游局与外事办公室;1988年9月,大理州旅游局与外事办公室升格为大理州外事旅游局。

1990-2010年:开发资源加强建设

1990年起,大理州正式将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列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旅游。

1992年至2010年间,先后建成了大理机场、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等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改善了交通条件;建设了苍山感通索道、苍山中和索道、鸡足山索道等旅游设施;修复开发了大理古城、宾川鸡足山、剑川石宝山及沙溪寺登街景区等一批旅游精品景点景区。“绕三灵”和白族扎染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城民俗旅游村、白族三道茶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的推出,让大理以展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主要内容的观光旅游更加成熟。大理也成为云南黄金旅游线上的璀璨明珠。

至2010年,全州共有17个A级景区(其中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3个),旅行社33家,大型游船6艘,逐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发展的格局。

2011-2018年: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迎来了旅游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之后,大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推动了大理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由观光型逐渐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自驾游、散客自助游及康体养生、民族文化体验、温泉度假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不断丰富。

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我州着力构建全州旅游产业发展“一核四区”新格局,智慧旅游等设施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理苍山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23条机场航线、昆明至大理动车的开通,极大地满足了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狠抓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对全州旅行社、旅游车公司、导游人员开展等级评审。

1个国家5A级景区,9个4A级景区,16个列入建设的各级各类特色小镇,80多家星级酒店,数千家古村古镇特色客栈……如今的大理,全域旅游格局初显。据统计,2017年,全州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222万人次,同比增长9.4%,位居全省第三位,仅次于昆明、红河;旅游业总收入647亿元,同比增长21%,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的9.35%,仅次于昆明、丽江,位居全省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