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搭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16.02.2015  14:42


      本报记者 尹瑞峰 通讯员 杨仁熙 文/图
      行走在大理市的各个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工作人员都亲切有加,就像是亲人一样。问起原因,宁和社区居民刘晓燕说:“他们把我们当家人,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
      “这都要归功于我们持续开展的‘五民五心’工程,把我们和群众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下关镇宁和社区主任赵向芳说。
      为打通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大理市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统领社区各项工作,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在31个社区实施以“知民懂人心、便民得人心、帮民暖人心、乐民娱人心、安民稳人心”为核心的社区“五民五心”工程,通过一件件小事实事,方便了群众、温暖了群众、凝聚了人心,营造社区安居乐业、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平安和谐的社区环境。

      记一本关心群众的“明白账
      几天前,大理市下关镇花园社区居委会主任刘治勤又来到了空巢老人万代松家,询问老人的身体及生活状况。“她每个月都要来好几次,还隔三差五打电话来询问。”万代松老人的言辞充满感激。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已经坚持了3年,3年前,社区在打造“五民五心”工程中创造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模式,让很多空巢、孤寡老人感受到了温暖。
      该社区的工作人员、居民小组长和志愿者自发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与辖区空巢老人结对,提供定期的、接力式亲情服务,为老人排忧解难。为保证及时掌握每位老人的情况,社区制作了便民联系卡,发放到每位空巢老人手中;还建立了社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信息档案,为困难空巢老人提供义诊和保健咨询等服务。
      由于“一对一”帮扶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社区决定将其推广到各项工作中,于是促成了8个工作小组,明确区域,责任到人,深入辖区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并建立了居民联系档案,分别对困难、流动和重点人员归类。“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服务的方向和信号,社区通过了解社区民情民意和一户一库规范化管理,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关心群众的‘明白账’,便于根据群众需求开展服务。” 刘治勤说。
      走百家门、知百家情,暖百家心、解百家难。大理市有31个社区,每个社区的党员干部职工都要查访社情民意,了解群众需求。社区建立了居民联系档案,并实行党员、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当前,全市共建档案926份,联系卡926张,结成803对帮扶对子,党员信息台账8082份。

      织一张服务群众的“便民网
      去年,由于受洱源“3·03”地震影响,下关镇宁和社区居民张亚萍居住的小区内12栋房子与下关一中连接处的围墙出现了裂缝,她和居民找到该楼所属的第三网格片区网格服务小组反映,社区在接到网格小组的报告后,及时召开现场协调会,两个星期内就重新修建了围墙。安全隐患得以排除,居民们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宁和社区在基层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中,针对社区内改制企业多、离退休党员多、困难弱势群体多的实际,有效整合资源,采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形成“党组织主导、党员为主、居民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党组织服务新格局。
      社区按照居民小组、生活小区划分为9个网格,每个网格建立网格服务小组,每个网格服务小组又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服务小队,形成了社区服务中心、片区网格服务组、单元网格服务队“三级”网格层次。同时,整合各类资源,按照“社区干部+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党员+群众”的模式,吸收教师、医生、创业致富户等加入团队,结合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进行科学配置、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网格的服务团队具备较全面的管理服务能力。
      网格员通过上门走访、日常巡查、情况收集、信息反馈等,重点了解下岗失业人员、老弱病残、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和困难诉求,记录民情日志、建立民情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及时向网格服务组和社区层层反映,集中处理反馈。
      目前,按1名网格员联系服务10至15户居民的标准,组建了258人的网格管理服务团队,构建了一个全覆盖的为民服务网络。
      “民思我想,民呼我应,民意我顺,民困我帮。” 通过网格化管理,确保了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提升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社区干部形象地说,小网格“”住了民心。

      签一份“邻里守望公约
      走进下关镇正阳社区各个居民小区,在每个单元的入口处都有一张“邻里守望”公约,上面写着“邻里守望是一家,楼院连着你我他;相互之间多帮助,群防群治靠大家;楼院不准扔杂物,共同抵制黄赌毒;发现安全隐患处,及时提醒早整治”等内容,涉及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别小看这不起眼的一张卡片,它让人与人之间走得更近,心贴得更紧,感情融得更深。”社区干部说,正是这一张张“邻里守望”公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住在正阳社区的居民,让他们不断传递爱心,帮助身边人、影响身边人。
      社区党员志愿者李其盛,多年来义务承担所在宿舍楼水电、卫生、蓄水池、下水道的管理工作,在他影响下,其他志愿者也纷纷参与进来,为社区的各项工作出心出力,社区志愿者杨榆宾对跟踪联系的五保户做到了每月必访,有病必探、及时帮助解决五保户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它们成了社区邻里关系的润滑剂。
      几年下来,邻里守望公约不仅写在了纸上,更写在了居民群众的心头,彼此守望、互相帮助在大理市各个社区已经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在下关镇宁和社区,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服务的一些爱心驿站才运行不久,很多居民就自发地把一些衣服捐来,表示为邻里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大理镇五华社区自筹资金开发建成“大理古城风味小吃”一条街和一个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将铺面和摊位优惠出租给社区生活困难和下岗失业的居民经营,解决他们的就业困难。在大理镇阳河村五里桥村民小组,48个无职务党员进行轮流值班,每天两个党员必须在活动室,一年半来从未间断,有效确保了村里群众有事时党员或干部有人在、有人管。
      “无论是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还是群众与群众之间,只有守望相助、共同参与,社区才能营造出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邻里风气,也才会更团结、更和谐、更具发展活力。”大理市委组织部部长杨仁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