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26.06.2017  10:31
 

本报讯(记者 辛向东) 近年来,州委、州人民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州”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民族文化强州建设。通过不懈努力,全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基本保障了各族人民的文化权益;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异彩纷呈;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民族精神纽带传承不息;文化体制改革日益深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目前,全州有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乡镇文化站110个、村级文化室1192个、农民文化大院46个、文化活动广场890块,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1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州级支中心1个、县级分中心12个,乡镇农文网培学校110个、村级服务网点936个,建成农家书屋1073个。全州基本形成了以州级为主导、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社为终端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以白剧为主的文艺创作成效显著。全州文化系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现代白剧《洱海花》《拆猪圈》《反客为主》,白族音乐节目《商够阿百刷》、彝族舞蹈《三道弯》,花灯小戏《一碗水》等一批优秀剧目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十二五”期间,白剧保护传承实现新突破,2015年推出大型历史传奇白剧《榆城圣母》,参加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摘取了戏剧类所有奖项的最高奖;大型花灯剧《山村·小河·月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赴京演出获得较高评价。2016年,白剧《数西调》、小戏曲《唢呐白曲歌不断》,青年书法家杨国正《小楷书唐诗三百首册页》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

文物保护工作呈现全新局面。目前,全州共有各级文保单位536项。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5项,省级文保单位52项,州级文保单位135项,县级文保单位324项。全州共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2个,有94个各级传统村落,有7个公立博物馆、国有文物收藏单位17家,馆藏文物5万余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剑川海门口遗址、祥云大波那墓地考古发掘成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剑川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评选为“100个建筑遗产和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州新发现文物点1700多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州共登录文物总数68627件(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目前,全州共有各级非遗名录403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56项、州级67项和县市级264项。全州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65名,其中国家级6名、省级94名、州级140名、县市级725名。此外,全州还有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是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州市。2011年,我州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已通过文化部专家评审。2013年成立了州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