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十三五”展望
□ 本报记者 辛向东
“十二五”期间,我州通过强化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生物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集药品生产、中药饮片加工、药用原辅料生产、中药材交易与流通、中药材种植、兽药生产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州人民政府于2014年出台了林下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培育、土地流转等相关扶持政策,加之市场价格上涨的推动,全州中药材产业种植基地发展迅猛,各县市都涌现出中药材种植重点产业和项目,三七、重楼、灯盏花、金银花等中药材基地发展较为突出,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州生物药材种植面积达41.6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04%,是“十二五”目标任务20万亩的2.08倍。2015年,大理州6户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98亿元,五年年均增速26.3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96亿元,五年年均增速24.82%;利税总额1.85亿元,五年年均增速1.36%;年末从业人员1086人,五年年均增速1.44%。按医药行业营业收入排名,2011年至2015年我州连续排名全省第三位。
目前,我州生物医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生物资源开发技术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全州6个制剂生产企业有219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拥有“熊胆粉”国家级一类新药1个;拥有益脉康分散片、近视乐眼药水(白族药)、珍熊胆丸、醒脑静注射液4个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珍熊胆丸、益脉康片、黄芪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4个药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熊胆救心丹、益脉康片、近视乐眼药水、醒脑静注射液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名录。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和大理邓川锦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分别在2009年和2013年被云南省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
随着项目建设取得成效,生物医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大理药业年产6000万支针剂生产线GMP技术改造、云南白药集团大理制造中心一期等一批重大生物制药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云南白药集团大理制造中心二期项目、瑞鹤药业、通大药业、州中药制药厂新版GMP技术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全州已经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为发展现代生物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配套条件和基础。
在采访中,记者从州生物办和州工信委政策法规科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州将不断加大生物药业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步伐,积极争取省、州、县财政对生物药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2016年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43万亩,到2020年力争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50万亩,生物药业综合产值实现7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