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以“五结合”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12.04.2016  11:05

□ 记者 勾六零 通讯员 李雪梅

近年来,我州在推进依法治州、加快法治大理建设进程中,注重发挥法治文化的熏陶、教化、感召、激励功能作用,以“五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向社会传递法治理念,不断将法治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

法治文化建设与打造精品法治栏目相结合。通过借助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办好法治文化栏目,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大理日报,开设“大理政法”栏目;在州广播电台,开办《平安大理》《法治大理》《交警之声》等普法栏目;在大理电视台,开办《平安是福》《苍洱警示》《法在身边》等法治类专栏。同时,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新要求,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平台作用,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大理电视网、手机客户端等加强法治类信息推送,拓展受众接收渠道,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法治文化建设与加强主题宣传活动相结合。依托国家宪法日、重大节庆日以及各种宣传日、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全州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法治宣传,先后开展了“保护苍山、护林防火”专项法治宣传、“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以及“法治人物”、“法治事件”、“法治好新闻”评选等定期或不定期活动,营造出浓厚法治宣传氛围。同时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洱海保护相结合,以“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为宗旨,开展了洱海保护治理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了近千场洱海保护治理知识宣讲、巡回演出等,增强了法治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法治文化建设与推进德育诚信教育相结合。我州将法治文化建设贯穿到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德育诚信教育活动当中全面推进,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把法治建设纳入文明创建指标体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法治元素融入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广泛开展了“道德讲堂”、“美丽大理·美德先行——大理州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寻找“身边好人”、“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文明旅游行动”、“网络文明行动”、省级文明县城创建等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增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法治文化建设与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全州各县市建成一批特点突出、亮点鲜明的法治文化主阵地,以可视可感的形式向社会传递法治精神。州强戒所、祥云县建成“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洱源县郑家庄成为“依法治村一面旗”先进典型,巍山县围绕“一口二场八街四区”布局,打造“南诏法治文化广场”,并在永乐村委会旬金、白土坡、万宝山等3个自然村实施“墙体法治文化八里行”工程,鹤庆县、大理市喜洲镇建成“法治文化一条街”,漾濞县建成“法治文化长廊”、 “法治文化墙”,祥云县建成集法治文化长廊、尚法亭、普法广场、平安滨河走廊为一体的“法治主题公园”,将法治精神融入到广场、公园、街区、乡镇等人群聚集区,营造出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使法治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法治文化建设与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借助浓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全州各县市结合区域文化传统、民族习性、地理条件等,将法治文化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共同推进,增强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弥渡县依托“花灯艺术之乡”,积极打造法治文化村,通过编排法治花灯剧、花灯小戏,开展“花灯法治闹新春”活动,将法律法规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剑川县将普法知识编排成白族调、小品,到各乡镇巡回演出;巍山县、剑川县、漾濞县,利用小吃节、石宝山歌会、核桃节等,把法治文化熏陶融入到民族节庆活动中,永平县、祥云县等组建农村文艺队、普法宣传队,编排演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山歌、小品剧、文艺节目等,把法治宣传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使基层群众对法律知识“愿意听”、“听得懂”、“有所学”,形成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