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贫困宣战 建幸福家园】 大爱惠泽暖民心——华电怒江公司扶贫工作纪实
怒族妇女用勤劳的双手织就新生活。
核心阅读
一条大江奔腾不息地流过喜马拉雅山南延山脉,穿越怒江大峡谷一路向南直达大海。千百年来,在怒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故事,谱写了一首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共有54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主要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藏族、彝族、回族等22个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由于大山的阻隔,土地的贫瘠,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大多数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少数民族群众极其贫穷。怒江州四个县均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滇西边境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片区县,29个乡镇中有21个列入贫困乡镇,占乡镇总数的72%;255个行政村中有181个被列为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0%,全州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298万人,201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297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各族群众一直以来对脱贫致富以及生活状况的根本改变,有着无限的期许和强烈的渴望。
怒江州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牵动着党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惦念着怒江州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2014年1月专门对怒江州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复信祝贺,2015年1月到云南考察时,又专门接见了怒江州少数民族群众代表,勉励他们立足自身优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新的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怒江扶贫工作,专门出台《怒江州扶贫攻坚总体方案》,打响了“怒江扶贫攻坚战”。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社会各界对怒江州扶贫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多年来,一大批在滇中央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心系边疆民族群众,在搞好工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加大帮扶力度,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企业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受到了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华电怒江公司成为这支加入怒江扶贫开发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不久前,当火红的木棉花在怒江岸边欢快地绽放时,我们走进了怒江大峡谷的山水间,发现,在华电怒江公司等企业的爱心帮扶下,怒江沿岸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村民住在江边山坡上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一遇下雨天就提心吊胆地睡不好觉,生怕山上发生泥石流把家冲到怒江中;土地的贫瘠和长期的缺水,让村民们种下的包谷只够吃半年;娃娃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老人看病很不方便……这是泸水县六库镇小沙坝村搬迁前傈僳族群众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小沙坝新村,家家住楼房,户户有铺面,学校书声朗,老人乐安居,村容较整洁,收入奔小康,展现出了现实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这些变化都是华电人实实在在帮我们建设新农村带来的啊!”村民何正华的幸福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扎根云南的中央驻滇企业,华电怒江公司从2003年成立之日起就以促进怒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己任,以打造绿色怒江、创新怒江、幸福怒江为追求,以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修复为着眼点,以助建和谐社会为己任,积极履行国有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响应和参与怒江扶贫攻坚事业,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怒江州贫困地区急需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项目,尽最大努力为怒江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