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奔腾四十年 继往开来谱新篇

18.12.2018  10:31

昆正平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那么一道光芒,照耀着大地,指引着方向,塑造着格局,开辟着天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一道光芒,引领着中国这艘巨轮,开启了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的现代化航程。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号巨轮坚定航向,闯险滩、战激流,开足马力、劈波斩浪,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置身于中国号巨轮,40年来,昆明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春城大地发生了恢宏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谱写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

(一)

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40年来,昆明始终站在全省的前沿,解放思想永立潮头,扩大开放一路领先,起到了带头探索、率先突破的示范和创新引领作用。站在新起点,回望来时路,一切都那么清晰明朗,那么刻骨铭心。昆明迈出的每一步,都顺时应势、击水行舟,融入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春城吹响。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昆明在国有企业、财政分配、私营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率先在全省对国有大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在农村全面推行“包产到户”,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成功举办昆交会、世博会,开放发展迎来新机遇;对主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实现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单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各行各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资国企、创业创新、财税金融、行政审批、农业农村、对外开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党建纪检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呈现上下联动、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有效结合。把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全国首创签订“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责任书”,出台改革决策、督察督办等17项制度,建立“五张清单”任务管理模式和“12345”督察考核体系,实施“四办机制”“五级提醒”“五类督察”,  有效推动了改革落地见效,形成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昆明样本”、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昆明模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昆明示范”、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昆明探索”等改革经验。

特别是2015年,在昆明发展历史上是值得永载史册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为昆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明确了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昆明改革发展步入新境界。

(二)

改革开放是强市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得益于改革开放,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劲引擎。风雨兼程中,昆明谋长远、重全局,精心绘就发展新蓝图;调结构、促转型,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深改革、扩开放,活力动力得到新增强;抓统筹、提品质,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补短板、惠民生,群众福祉获得新改善;强治理、保稳定,依法治市走出新路子;转作风、从严管,管党治党取得新成效,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取得长足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跃升。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7.64亿元,为1978年15.06亿元的322.55倍。

人均GDP实现跨越。2017年,全市人均GDP达71906元,为1978年415元的173.3倍。

40年来,昆明主动抢抓历史机遇,主动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13.0:60.9:26.1调整为2017年的4.3:38.4:57.3,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所有制结构深刻变化。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270.73亿元,占GDP比重达46.7%,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农业经济加快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决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优势主导产业稳健发展。立足昆明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和大数据产业。其中,在文创产业方面,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积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大昆明格局跃然而出。40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78年的22平方公里,猛增到2017年的420.5平方公里,从一目了然的“翠湖时代”进入豁然开朗的“滇池时代”。

交通运输体系快速发展完善。到2018年,全市已基本构建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以及城市交通等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昆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现在,昆明已经是国家一级枢纽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第一批国家“公交都市”“低碳交通”“出租汽车信息化”的试点城市。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昆明树立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强化基础支撑,突出精细管理,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美,“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在昆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高原明珠保卫战”一直是重中之重。从“九五”规划开始,一场不见硝烟的“明珠保卫战”在春城打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始终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一把手”工程,全市上下按照“科学治理、系统治理、集约治理、依法治理”的思路,加快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不断提高滇池保护治理科学化水平。2016年滇池外海和草海水质类别均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实现了20多年来的首次突破,摘掉了“”的帽子。水质的改善给滇池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滇池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提升。

(三)

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致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群众福祉稳步提升,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至今,昆明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几组数据最有说服力:

197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7.19亿元,2017年达2590.95亿元,是1978年的360倍。

2017年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092.67元,是1980年的67.3倍;2017年昆明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42.14元,是1978年的83.59倍。

……

如果说数字不够直观,以下这些变化人人都有切身感受: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通信资费的逐步下降,城镇居民家庭中电脑的普及率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通过电脑进入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通信设备不断翻新,功能日益完善,移动支付普及,智能手机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

改革开放初期,居民能拥有一辆自行车已是很炫酷的事。40年后的今天,居民不仅有能力购买属于自己的高品质住宅,而且交通工具逐步向家用汽车发展。与2008年相比较,201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增长4.37倍,农村增长5.82倍。

改革开放初期,三代同堂、四世同堂是当时最常见的普通居民生活状况。2017年,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3.96平方米,而在1978年仅为3.36平方米。

曾经,周末去“大翠山”(大观楼、翠湖、圆通山)转转,就很满足了。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世界各地都留下了昆明人的足迹。

曾经,上学难困扰着很多家庭。如今,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结构持续优化、优质教育显著扩大、办学水平稳步提升。2017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2400所,比40年前增长49.8%;在校生121.5万人,增长222.83%。2017年,昆明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启动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

曾经,看病很难。如今,签个约就能享受定制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家庭医生”这一新鲜事物已经走进昆明市民的生活,成为居民“健康守护神”。2015年,昆明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92岁(全省70.5岁、全国74.8岁),较2010年增加1.35岁,处于全省、全国领先水平。

……

(四)

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经验。

改革开放40年,铭刻着昆明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前进足迹,书写着昆明人民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雄心壮志,饱含着昆明人民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澎湃豪情。

回顾、梳理昆明改革开放40年的不凡历程,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基本经验:

必须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首要遵循。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结合昆明实际,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党建的要求部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昆明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行动先导。解放思想是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新时代,更要坚定不移推动解放思想再出发,勇立时代潮头,勇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坚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必须依托改革开放这一动力源泉。要抢占发展先机,改革创新是关键。只有革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优化发展环境、释放发展活力、收获发展红利。要以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为统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谋划实施一批最体现昆明资源禀赋、最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开放举措,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真正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推进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五)

改革开放再出发。

历史告诉现在,也告诉未来,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正确之路、强市之路、富民之路,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40年的探索、40年的奋斗、40年的积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心中更多了一份坚定自信,多了一份睿智从容,多了一份豪迈激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展现新作为。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同时明确,到2030年,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届时,昆明将成为产业发达的经济繁荣之城、创新创造的活力绽放之城、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和谐宜居的绿色健康之城。

历史,把昆明推向了改革发展的潮头。面向新时代,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党的十九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持续不断扩大开放,就能闯出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时代在召唤,使命在呼唤,每一个昆明人都应当振奋起来、行动起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投身改革,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征程中,争做矢志前行的“逐梦人”、坚定勇毅的“信仰者”、担当有为的“拓荒牛”、只争朝夕的“实干家”,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向着既定的目标,沿着正确的路径,向高处登攀、向远方前行,在改革开放中谱写昆明跨越发展新篇章。(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