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信息更易泄露 超7成受访者说“是”

29.10.2015  10:15

昆明等30家消费维权单位发布《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状况调查报告

“互联网+”以及由其带来的互联网创新正在迅速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而通过大数据的挖掘,经营者也能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服务,获得更大的收益。但在“互联网+”的业态中,消费者个人信息也越来越多地被经营者所掌握,由此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为了解消费者对个人信息被采集以及大数据运用的观点、看法,以及消费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期望,昆明、北京等29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以及中国消费者报社,共30家消费维权单位开展了相关网络调查,并发布了《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数据由中国消费网和安全联盟通过网络采集的方式完成,该调查结果令人反思。

消费者认为个人财务信息最重要

个人信息范围有哪些?

●身份类信息: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

●消费类信息:网购记录、线下购物记录、网络浏览记录等;

●通讯类信息:手机号码,邮箱地址,短信、QQ、微信等聊天记录;

●财务类信息:银行卡号、个人财务状况、网络账号和密码等;

●背景类信息:病历、体检记录、学历、工作经历等;

●社会关系类信息:家庭成员情况、婚姻情况等。

哪些个人信息最重要?

26% 财务信息

23% 身份信息

18% 通讯信息

15% 消费信息

11% 社会关系信息

7% 背景信息

网站和个人终端APP泄露信息最多

个人信息泄露最多的渠道?

14% 电商平台、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

13% 手机、PAD、运动手环等个人信息终端上的APP

12% 4S店和电信服务商

11% 电子邮箱、微信、QQ、房地产开发商、租房中介公司

9% 快递公司

8% 银行、保险业

5% 医疗、教育、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业

3% 其他行业

1% 机票代理、火车票代理等

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保护个人信息

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有何建议?

20% 加大惩罚力度,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19% 要规定个人信息使用者和收益者对个人信息来源进行合法性审查

17% 建立个人信息规范、合理使用的制度,如要求数据采集、利用必须得到当事人授权等

16% “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和“对于重大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可提起公益诉讼

13% 对可识别个人身份、特征的信息必须技术处理

记者 和晓东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