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放中的“热”观察与“冷”思考
云南的沿边开放,一个永远新鲜的话题。从大通道到桥头堡再到辐射中心,沿边永远是前沿、是窗口、是标杆。沿边开放的先行先试,是我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抢抓时机、敢为人先、深化开放的一个缩影。
在云报集团组织的“沿边开放先行先试”全媒体采访中,云报集团记者和受邀前来一起参加采访的老挝《人民报》《万象时报》以及缅甸仰光媒体集团、《金凤凰》中文报的记者一起,一路行走一路采访一路思考,既看到了西双版纳、德宏、红河3地在沿边开发开放中取得的成绩,也了解到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大家一起思考,在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新目标中,在国家多项政策叠加优势下,云南的沿边开发开放要如何先行先试,怎样探索出具有云南特色的沿边开放新模式。
中老跨合区,打造开放新高地
记者观察
苍翠的青山,宽阔的街道,大兴土木热火朝天的建设,是老挝磨丁经济特区的特殊风景。2012年老挝正式下文成立磨丁经济特区管委会,云南海诚集团成为了磨丁的管理者。这个1000多人的小城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加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及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快速推进,人们坚信,未来的磨丁将会发展成为中国与老挝以及东盟各国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散中心和平台。
“想来磨丁还真不容易。”面对磨丁如火如荼的发展,磨丁经济特区营销部经理叶剑对记者如是感叹道。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一把这样的不易,在老挝的入境关口,签证的时间就花了好一阵,加上20美金的签证费,从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了磨丁的“人气”。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出入境管理规定。叶剑说,由于老挝是农业国,磨丁建设的初期,大到钢筋水泥、小到一颗钉子都需要从国内拉来,口岸过了上班时间就无法通关,影响了建设速度和效率。加上建筑工人来自全国各地,单办边检证就要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也制约了磨丁的发展。
“2014年以后好多了,出入中国国门的车辆最晚可以到晚上九点半,好多车辆不用再滞留在老挝海关,多支出每晚400块的停车费了。”叶剑说。但是由于目前磨憨口岸还没有一个大型货场让车辆停靠后再办出入境手续,造成了大量的货车只能选择靠路边停放,给道路带来了拥堵。“塞车已成为家常便饭。”叶剑说。
一个利好是,磨憨经济开发区正在计划建设一条专供货车的通道,做到客货分离。“只要道路通畅了,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过来。”叶剑说。
思考
2015年8月,中老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作为中老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合作区可以说是两国创新合作模式、加快开放步伐的一块核心“试验田”。耕作好这块“试验田”,不仅为中老合作树立标杆,也将成为区域合作的新高地。
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刘杰认为,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要为国家沿边开发开放做出积极的探索和试验。“我们要积极探索与周边欠发达国家跨境经贸合作新模式,积极探索安全便利的边境管理新体制,积极探索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对外投资新经验,以及双边口岸通关便利化和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
按照“经济高度开放、贸易高度自由、投资高度便利、监管安全高效、金融高度创新,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的目标建设跨境合作区,刘杰说,云南要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政策,积极借鉴学习上海自贸区探索的28项可直接复制推广的经验;完善提升中央给予云南的特殊存量政策,包括《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及各类开放型特殊功能区现有特殊政策;积极在跨境合作区内探索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沿边开发开放的经验。
澜湄合作,搭建协作新平台
记者观察
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的午后,澜沧江畔关累港保持与气温一样的热度。10日下午4点,云报集团全媒体报道组来到关累港码头,感受它的发展变迁。
关累是中南半岛腹地和东南亚诸国经湄公河进入中国的第一码头。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南与老挝陆地相连,是目前云南省与缅、老、泰直接进行经贸交往的重要水路通道。受价格、汇率、陆路越来越发达等因素影响,这两年贸易量有所下降。对关累而言,未来最重要的发展除了专业口岸建设外,还将力推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旅游线路的发展。这条纵贯西双版纳全境的河流,使版纳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一水相连,为多国间旅游合作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西双版纳与老、泰、缅三国相关省市建立了“四国八方”合作机制,中老泰缅四国还确立了打造边境地区“金四角旅游圈”的目标。为此,西双版纳共开通了6条边境旅游线路,其中就包括多段水路旅游线路,推动出入境双向旅游。
但是这条黄金旅游水路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红火。“航道基础条件差,配套设施基本没有,沿途没有停靠点,沿岸有集市的老挝段对此反应冷淡,“10·5事件”后安全仍是人们最为担心的事……”西双版纳州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很忧虑。“建立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联动机制非常重要。如果中、老、泰三国能在推动澜湄旅游线上共同努力、支持协调,相信这条黄金旅游线路定会熠熠生辉。”
思考
2015年11月,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六国外长在云南景洪举行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议,宣布澜湄合作机制建立。2016年3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上,六国共同发表《三亚宣言》,指出了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和农业减贫合作五个澜湄合作初期的优先领域。
云南作为澜湄合作机制的主体省份,让澜湄各方好上加好、亲上加亲,既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云南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省政府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南正齐心协力共谋合作、共促发展,建立澜湄边境地区经济区和产业园区、投资区和交通网,加强在基础设施、工程机械、电力、建材、通讯等领域的合作,为打造团结互助、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贡献云南力量。
云南在澜湄区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平台和机制,云南对澜湄合作机制五国贸易往来频繁。相关专家指出,云南应尽快成立澜湄合作跨境经济联合工作组,全力承接好澜湄合作的重要项目,搭建参与澜湄合作的大平台,云南可以把先发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效,进一步推动辐射中心建设。
口岸通关,期待快些再快些
记者观察
早晨8点,河口北山国际货场热闹起来。位于货场内的河口检验检疫局的实验室也忙碌起来,实验员正将抽检出的西瓜分装在标有时间、货主的保鲜袋中,又从中取出部分移入培养皿,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相关项目开始进行定性检测。以往对所有货物都进行抽样的时候,完成一次检测一般要花几天时间,如今在口岸一线建立筛查实验室,只将超标产品转移到河口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进行定量检测,实现“一线筛查+技术中心复检”的检验检测模式,对鲜活农产品的快速通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针对鲜活水产品晚上报检、对物流时效要求高的特点,河口检验检疫局“特事特办、先行先试”,实行“预约报检、随报随检、随检随放”便利措施,实现鲜活水产品通关“零等待”,促进了口岸进境鲜活水产品贸易快速发展。
思考
走过3个州,遍访多个口岸后,不难发现,通关便利化的追求已经渗透到口岸监管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有各自值得借鉴的特点,但也有不容小觑的“缺陷”。
可以感觉到,通关便利化需要技术的支撑。在报关、报检的操作程序中以及通关时,各种自助设备的引进对简化程序、缩短通关时间起到了极大作用。但对技术革新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口岸通关服务水平的提升。为了实现预约通关,口岸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全年365天开启“5+2”“白+黑”工作模式;为了实现诚信通关,一关两检需要根据企业、公司的信誉度建立诚信档案,进行星级评定;为了实现一关两检的协作,需要长期维持信息互通机制,甚至与对方国多有交流。这些均对口岸监管部门的日常工作提出了高要求。
通关便利化旨在提高人流物流通关效率,从而促进外贸快速发展和人员的交流。我省的几个重点口岸正在积极努力向这个方向迈进,但因基出设施建设赶不上口岸发展速度、部门监管机制在执行国家统一政策制度的同时,和地方发展现实还未实现无缝对接等导致的通而不畅仍会出现。此前在多个口岸都发生过货物滞留的现象,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专门进行调查走访。如何用好从国家到省级层面上的各项政策,实现海关、检验检疫等多部门的高效协调,值得思考和探索。
“瑞丽制造”,形成有力产业支撑
记者观察
“试乘‘瑞丽制造’的汽车!”5月10日,在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缅甸记者丹宁和徐欢兴致勃勃地采访并体验了北汽瑞丽生产的汽车。她们表示,目前缅甸人购买车辆主要是从日本进口的二手车,而新车的价格昂贵,普通人难以负担。“希望北汽瑞丽能尽快实现对缅出口汽车,让缅甸人享受到实惠。”他们殷切期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北汽云南瑞丽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国介绍,北汽瑞丽是北汽最小但最重要的基地,因为其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区位和发展前景好。特别是相邻缅甸市场发展快,发展意愿强。据公司市场调研,目前规划发展的年产量15万台小于缅甸市场需求。北汽瑞丽V2车型有望今年第四季度生产并投入市场,2016年预计实现整车生产8000辆。全部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20亿元,预计可带动当地零部件、服装贸易等上下游产值200亿元左右。每年可为地方财政增加6亿元税收,直接解决近3000人就业,同时拉动上下游产业8000人就业。
瑞丽试验区启动建设5年来,从汽车、摩托车到高原特色食品、生活消费品,“瑞丽制造”的名气越来越大。据统计,2015年德宏州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增长70%,年均增长11.2%。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产值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47%。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北汽瑞丽、银翔摩托等制造业项目落户德宏,填补了我省乘用车和摩托车制造业空白。制糖、水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明显,安琪酵母、遮放贡米、后谷咖啡、迪思坚果等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支撑,使瑞丽试验区的开发开放成果更富实效,为中缅两国百姓带来了福祉。
思考
通过实地采访,大家深刻感受到德宏、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州在沿边开放先行先试中都重视产业支撑、科学错位、协同发展。但是,如何苦干、实干,把产业发展得更加风生水起,值得思考。
“瑞丽制造”的经验值得借鉴。另外两个州也正在走出自己的路子:在磨憨,一家广东企业准备规划设立野生动物驯养园区;国内知名的长城影视基地已和试验区签约,准备在规划中的勐仑旅游小镇创建影响旅游人文创艺园;同时,跨境体育康体项目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在红河,选择了产业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两条腿走路,一是针对红河州现有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加大扶持发展的力度,一是针对州外、省外已经具有成熟的市场、技术与管理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使其落地红河州,从而直接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如果说产业是试验区发展的灵魂,那么,找对产业,则是试验区发展的前提。对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来说,拥有丰富资源的试验区在产业布局中,将旅游文化产业放在了重点,这既契合了西双版纳旅游大州的定位,同时也迎合了外资的关注。
“错位、协同,是两个关键词。”这个观点已得到各地干部群众越来越多的认可。无论是此次采访的3个州还是我省沿边开放的其他州市,我们在产业布局中既要注重一体化发展,又要注重科学错位、协同发展,特别在“产业”发展中要关注“区别”二字。
民心相通,共建命运共同体
记者观察
张卫平的磨憨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中国和老挝都很有名气。作为西双版纳唯一一家商务部扶持的南菜北运企业,他带着中老两国边民创造了一个致富神话。
2008年,张卫平在原有蔬菜协会的基础上自发成立了勐腊县磨憨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充分发挥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合作社+示范基地+专业农户的蔬菜生产运作模式下,中老两国的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种蔬菜、闯市场、获利益,真正实现了共建共享。据张卫平介绍,2015年,合作社的蔬菜总种植面积达1.1万亩,其中老挝就有3000余亩,涉及其北部丰沙里、南塔、勐伞3省。而老挝这3000亩,还带动辐射了当地的6000余亩。说到为什么要把菜种到老挝去,张卫平说:“老挝北部几个省和西双版纳的磨憨山水相连,你家有我家的亲戚,我家有你家的朋友。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用他们的地种蔬菜,带他们一起致富,本来就是我们的责任。”
合作社采取同民族教同民族的方法,将合作社的老社员派到老挝一个村一个村的发展,并很快在北部3省的边境农村发展了上千亩示范基地。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参与的老挝农民亩均收入也从1000多元增加到3500多元。合作社的做法也得到了老挝政府的大力支持,老挝农业部、北部3省的官员都到这儿来考察过,希望合作社带动更多老挝农民致富。磨憨村这个“国门第一村”,在心相连、利相系中,把中老边民紧紧拴在了一起。
思考
云南与老挝、缅甸、越南三国接壤,拥有4060公里的漫长边境线和众多的口岸。鸡犬之声相闻、田间地头接壤、人民相亲相融,是云南边境随处可见的风景。尤其是位于中老、中缅、中越边境的各类口岸,两国边民民族同根、文化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自古以来都和睦相处。在云南边境,像磨憨这样的故事有很多。
民心通,事好做。口岸的建设和发展,产业的落地和开发,产品的输出和推广,需要“善意”和“温暖”这样的关键词,因此更需打牢坚实的民心地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一带一路”战略重要内容之一的“民心相通”,就是旨在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促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民互相理解,增进友谊,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沿边开放的基础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寻找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最佳融合点。沿边开放的目标是实现共建共享,通过协同配合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