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加速昆明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下,昆明企业注册呈现前所未有的“井喷”态势。数据显示,截至本月中旬,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588505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1.8%。昆明市工商局企业处处长何珺解介绍,由于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由“实缴”改为“认缴”,许多以前注册的个体工商户直接注册了企业。同时,商事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民间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我们开业一年的时间里,已经举办了众多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开放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还邀请了专业从事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老师进行讲座,同时利用丰富的导师资源,开展了多场文化、艺术类讲座,给云南带来了丰盛的文化盛宴。”在昆明高新区,有一家充满着浓浓文艺气息的咖啡吧,正悄悄成为昆明新的文化地标,这家“创业咖啡吧”正在创造着一种在云南甚至国内其他城市都从未出现过的一种全新业态综合体。
去年6月,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开启,这是中国第一条以“创业”命名的街区,也是国内首个高度聚集创业服务业的街区。街区吸引创业交流平台车库咖啡、3W咖啡、新兴科技媒体“36氪”等21家新型创业服务机构,汇聚天使投资人和机构2000多个。
也是在去年6月18日,偏居西南一隅的云南千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昆明高新区挂牌了昆明首家创业咖啡吧,这个拥有1200平方米的咖啡吧,汇集了商业摄影、数码影视、网络推广、电影主题咖啡馆、画廊、艺术书店与高端器材体验店等多种业态。记者看到,工作日的白天这里仍显冷清,可到了周末,专家、企业家、艺术家纷纷会集于此,在开放、轻松的环境中,各类思想的碰撞不断迸发出惊喜,寻找着方向。
短短一年时间,创业咖啡吧已经开拓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文化新地标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文荣直言不讳:“云南真正有影响力的众创空间非千奇艺术的创业咖啡吧莫属。”
“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办画展、做讲座的人越来越多。”云南千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监张莹介绍,台湾摄影大师吕良远、阮义忠都曾到过创业咖啡吧,或展示他们的摄影作品,或进行公益讲座。而本土的创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也到创业咖啡吧举办了多场创业会,一起分享光环背后最有价值的故事。
除了创业咖啡吧外,各种“众创空间”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昆明涌现。4月1日,云南首个大型创客服务平台“创客会”正式上线,这是一个专门针对云南创新型中小企业、创业者、准创业者、独立创意人等云南创客提供资讯、资源、金融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孵化基地。此外,高新区、五华区均有意依托现有的科技孵化器打造“创客空间”,催化技术革命,引领创新文化。
1—2天就能领到营业执照
仅有空间聚集并不足以盘活创新活力,政府还需要在政策上为创新铺平道路,在行政审批制度、工商登记制度等各方面给予支持。
自去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正式实施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各地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超过1万户。
而在昆明,去年3月至今年3月,全市新登记国有企业993户,同比增长32.58%,其中第三产业810户,占总数的82%;私营企业37329户,同比增长64.24%,其中第三产业31863户,占总数的85%;个体工商户52863户,同比减少13%,其中第三产业48964户,占总数的93%。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增长迅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我们比以前更忙了,来注册企业的人更多了。”何珺用自己切身的体验对企业“井喷”作出说明。
而另一组数字更直观。商事制度改革之前,办一家企业的平均时间需要近一个月,因为需要先取得相关许可证才能领取营业执照,如果这是一家食品企业,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必须先取得食品流通、消防、卫生等各种许可证后才能领取营业执照。但自去年10月以来,国务院将134项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实行“先照后证”。目前,在核完名称、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情况下,在昆明1—2天就能领取营业执照。
“我们半小时就领到了营业执照,这么方便快捷,在以前根本不敢想。”昆明硅拉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云是一位80后创业者,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因为自己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技术,一直很想创业,回国后赶上了注册资本改革制度,注册金从“实缴”改为“认缴”,他跟朋友毫不犹豫地开始创业,一人出资一元,注册了一家“两元公司”。在高新区工商分局的帮助下,他们半个小时就领到了营业执照。
今年,市工商局除继续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外,还将启动“三证合一”改革,将市场主体设立登记时依次需要办理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合并办理,努力实现“三证合一、单一号码”,降低社会成本和行政成本。
企业孵化器助推产业升级
放宽门槛只是第一步,还要帮助新成立的企业活下去。
市工商局今年的目标就是通过“贷免扶补”扶持580人,带动1740人就业。同时还要认真落实“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今年全市工商系统将培育3860户微型企业。
而对于微型、中小型科技企业来说,科技企业孵化器仍然是他们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良师益友”。
“在成立初期,我们的主营业务是光学配件,与新能源几乎不搭边。”昆明绿电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结缘太阳能光伏产业,是靠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的帮助。“北理工孵化器帮我们明确了发展思路,又从海外引进人才,帮助我们研发太阳能跟踪系统;我们也借助自身优势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对科技研发进行投入,研制出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单轴自动跟踪系统。”该负责人说,这使企业成功参与石林66兆瓦并网光伏电站的建设,并迅速迈进亚洲最大光伏电站的建设之门。
昆明绿电公司是一家资产超过2亿元的高成长型新能源企业,在短短几年间就已经发展成全国领先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发商,但在昆明绿电公司看来,能成长为行业的“小巨人”,是因为站在北理工孵化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同样,昆明东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易宏表示,企业创立之初,如果没有高新区和孵化器的帮助,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其实,像昆明绿电、昆明东讯科技这样的例子在昆明并不少见。十多年前,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昆明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渐成雏形。十余年过去了,昆明涌现出了多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培育孵化了以云南沃森生物、昆明绿电公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并引领昆明产业升级。
记者从昆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了解到,目前全市已建成科技孵化器26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9家,孵化企业867家,毕业企业超过626家,孵化面积达67万多平方米;孵化器技工贸总收入8239.71万元,申请专利数621项。在昆明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初,昆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高新区在建设完善孵化器的同时,不断将孵化链条向前后两端延伸,搭建苗圃载体和企业加速器,加紧进行“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全力服务全市甚至全省企业发展。(昆明日报 记者郭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