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耿家盛:用汗水和智慧磨出“一把刀”
耿家盛坚守着自己热爱的工作。记者杜文蕾摄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李思娴)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他就是十九大代表、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
耿家盛出身技术工人家庭,父母都是昆明重机厂职工。在他看来,他对机械的迷恋是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当一名好工人是他的梦想。
1982年技校毕业后,耿家盛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但父亲认为,油漆工没有多大技术含量,两年后,他听从父亲的建议,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
进入企业后,零基础的耿家盛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终日以车刀为伴、与车床结友,反复训练大拖板进、小拖板退和砂轮磨刀,双手经常磨起血泡,衣服也经常被汗水浸湿。为了早点学到技术,他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连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工作,微米级的苛刻工作要求,在大多数人看来枯燥至极,对耿家盛而言,则是一种常态和乐趣。
机械加工有句行话:车工怕车杆。这是说车削细长轴零件难度大,很多老师傅也不一定有把握每次都能成功。1987年,耿家盛又一次站在车床边上,这一次,他要挑战的就是细长轴。
但失败很快就到来。耿家盛全神贯注地做了两三天后,手里的轴却越车越弯,最后不得不宣告失败,50多元的材料费还要自己垫付,这相当于耿家盛大半个月的工资。垂头丧气的耿家盛拿着失败的成品回到家后,原想着会被父亲劈头盖脸一顿骂,没想到了解了事情经过的父亲却十分高兴,悉心地一点一滴地指导儿子并告诉他:“干车工就要多干多练、多总结多思考,没有捷径可走。”
这句话也成了耿家盛的座右铭。就这样,白天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耿家盛至今清楚地记得,1991年12月14日,凭借出色的业绩和辛勤工作,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党员就是要起表率带头作用。从此,耿家盛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有的调节阀零件精度误差要求在0.01毫米以下,很多车工不敢在原来的加工工艺上做文章,耿家盛却敢于创新。2015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30多年前,和耿家盛一起进厂的工人,如今只有他一人坚守着操作台,锯、削、锉、磨,不忘初心,专注坚守,钻研传承。耿家盛已经荣誉等身,但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要不断学习,不然就会被时代淘汰。”
耿家盛快到退休年龄了,但女儿耿俊发现,父亲好像比以前更忙了,并不年轻的耿家盛还在和这个时代赛跑。
从2016年1月开始,昆明重工与上海的一家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零排放智能环保厕所。耿家盛和他的团队最初拿到的只是一张原理图,没有设计图。没有设计图却要生产出一个全新的产品,很多人听了都直摇头,可是耿家盛还是带着同事们把这个硬骨头啃了下来。历时5个多月,熬了无数个通宵之后,环保厕所终于顺利生产出来。
耿家盛告诉记者,经过不断改良,环保厕所目前已经研发到第四代产品,相比前几代产品,可供使用的人次大大增加,也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当选为十九大代表以来,耿家盛除钻研新技术和带徒传技,还抽出时间到技校、工厂收集技能人员的建议,准备将好的建议带到十九大,让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加速推进“中国制造”的目标实现。
编辑:合宇聪责任编辑:合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