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工程预验收 下半年对市民开放 700多年前的文庙要回来了
700多年前,在五华山临近翠湖的一块空地上,一群匠人在忙碌中建起了数座庄严巍峨的建筑——这就是昆明文庙的前身。自此,云南府庙学首次创建了庙学与学社,祭祀孔圣的大成殿和具有讲学功能的讲堂,也第一次出现在了这片红土地上,传播着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之后几百年的历史兴衰更替,文庙经历了多次改建、异地重建和损毁,在身世浮沉中,文庙也逐渐走下“神坛”,成为昆明人亲切的历史记忆。上世纪因各种原因被损毁后,文庙与昆明人一别就是多年。
经过一年半的恢复重建工作,本月25日,文庙修缮工程即将迎来施工、监理等五方的预验收,下一步通过竣工验收后,预计今年下半年可对市民开放。这意味着,文庙已做好准备,以它最初的模样,重新走进昆明人的生活。
迎考
一年半慢工出细活
依照国标验明“正身”
如果说一年半的修缮工程是文庙一个学期的“修行”,那本月底的工程预验收,就是文庙的期末考试。考试的试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9年实施的《古建筑修建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其中,列入验收表的项目主要包括基础、主体结构、楼地面、木装修、装饰、屋面六项分部工程。
“这次验收是一次对工程的‘挑刺’。”文庙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张志光说,“文庙有信心面对这次‘挑剔’的考试,当然,我们也做好了对工程查缺补漏的准备。”
三十多页的昆明文庙修复施工图纸在桌上摆开,几乎占满了整个茶几。图纸上详细介绍了文庙的修复依据、法律支持、政府文件及艺术设计参考资料等。“我们就是要还原真正的昆明文庙,每根柱子、每块石板都是在原址上重造起来的。”张志光介绍。
2015年11月,昆明文庙恢复性修建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完工之后,文庙外观最大的改变在于拆除八角亭,梳理出建筑中轴线,并按原比例恢复大成殿和大成门。近日,记者在文庙看到,除了部分连廊还在做最后的微调之外,大成殿、大成门的石砖及围栏已全部铺设完毕。殿内也预留出孔子像和一大四小佛龛的位置。
“只剩下打扫卫生(迎接预验收)了!”张志光信心满满地说。
对于一座符合国标的古建筑来说,其主体建筑是最能体现“慢工出细活”的地方,也可以认为是恢复重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也花费了总工时的将近一半,在8个多月的主体建筑施工时间里,最多时有近百名木工师傅同时做着构件加工、彩绘等工序。
木结构的安装和木装修,需要“一块木头一块木头地拼装”,上千件承重梁、斗拱、榫卯等大小构件的安装工序繁杂,耗时耗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装饰方面,工程也有大胆的尝试。施工中,对主体建筑琉璃瓦屋面进行了调整,在众多风格中选用了云南地方民族特色风格。屋面防水做法均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
张志光介绍,未列入古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表中的分部和分项工程,则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执行。消防标准中,项目建筑耐火等级按四级设计。位于大成门西侧的消防池修建于地下,具有300立方米的储水容量,是文庙主体木结构建筑的“保护伞”。
由于是按照原样进行修复,文庙室内地平以下都是以原有建筑遗留的台基与柱础为基址,因此,园区的总用地面积、绿地率、停车数量等经济技术指标均保持不变。
尽管是以木结构为主体,但大成殿和大成门内的建筑电气和智能建筑设施一应俱全,其中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安全防范和智能化集成等系统。对市民开放后,一座设施完备、古色古香、绿树环绕的文庙,将重新成为闹市中的一颗“明珠”。
棂星门
年龄:327岁
身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来自于清康熙年间(1690年)对云南府庙学的重建。康熙《云南府志》记载:“康熙二十九年,总督范成栋以规制未协,会巡抚都御史王继文题请,改迁县文庙于五华山右,以复古制。”
文庙传奇
从传说到现实的
泮池娃娃鱼
上世纪30年代,传说有人在文庙泮池投放了两条娃娃鱼,但半个多世纪以来都“只闻其名不闻其声”。上世纪80年代末,因为要对泮池的水体翻新,在抽干泮池墨绿色的水后,赫然发现了传说中的两条娃娃鱼,其中一条甚至长到了令人咂舌的半米多长。此事轰动了整个春城。两条娃娃鱼最后也被水产保护中心进行了妥善安置。
重生
东侧外墙拆除开放
将成文化传习中心
作为昆明市“十二五”期间十大公共文化重点项目之首,“重生”以后的昆明文庙,也将拥有云南所有文庙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大成殿。大成殿建筑面积213.31平方米,总高度13.45米;大成门建筑面积213.31平方米,总高度8.59米。工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模式,所在地为抗震八度设防地区。
在文庙恢复性修建项目实施前,大成殿原址上全部是上世纪80年代建盖的临时建筑,大多用作文化馆的仓库、老职工的宿舍,以及花灯团的办公楼。经过政府部门出面协调,这些住户和单位都给予了配合和支持,在短期内无条件搬迁。
出台设计方案前,市文化馆组织了设计单位、市博物考古队在原址上进行了全面发掘,发现了众多老文庙的基础构件,并对地下的基础形制和使用材料进行了研究,使隐藏在地下的文庙历史信息得以重现。
昆明本地文化研究者庄国祥介绍,文庙是云南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见证。在清代,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文武官员祭祀场面相当壮观。建国前,文庙曾作为民众教育馆,1950年成立昆明市文化馆后,一直作为昆明市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使用。今天,文庙已经成为了昆明人的一种文化情结,也是群众文化的乐园。
文庙的恢复重建如何才能与昆明城市定位相匹配?此前曾有专家建议,可以把昆明文庙打造为国家一级文化馆。也有学者认为,文庙在今天更应该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打造科举博物馆,展现云南历史上的文化名人等。“文庙大成门和大成殿等本身就是展示传统建筑文化的载体。”庄国祥说。
完成竣工验收后,市文化馆将承担起文庙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任务。市文化馆馆长付晓辉介绍,建成后的文庙大成殿,将作为儒家文化传习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并把它打造成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和昆明的文化名片。
修缮完工后的文庙,其主体建筑基本恢复了明清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的主轴线。大成门和大成殿东侧的外墙也已拆除,实现对市民的完全开放。付晓辉表示:“昆明文庙的恢复性修建,必将成为昆明文化的新高地,也是留住乡愁、延续昆明传统文化脉络的具体体现。”
文庙拾遗
昆明还有哪些文庙?
实际上,昆明的文庙不止一座,据不完全统计,至今犹存的文庙还有呈贡文庙、呈贡化城文庙、安宁文庙、安宁八街文庙、禄劝文庙、官渡古镇文庙、晋宁晋城文庙遗址等十多座,其中部分保存和修缮较好,少部分还存有碑林等遗迹。
记忆
历史更替多次改建
承载昆明文化记忆
实际上,文庙最初并不是在今天的位置,而是经过了几多变迁。《元史-忽辛传》记载:“瞻思丁为云南平章时建孔子庙,为学校拔田五顷,以供祭祀。”据考证,文庙最初修建于五华山下的翠湖池畔,位于今天的登华街一带。
时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的赛典赤十分重视文教,史载其“始建明伦堂,购贮经史,因下其式于诸路”。文庙初完工后三十年增建的明伦堂,将宋代庙学中的讲堂改称而得。这对后来的庙学建筑影响深远,明清时期的地方庙学均设明伦堂,便是由此而来。它既是拜祀孔子的地方,也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明代洪武年间,开国名将沐英在元代庙学的旧址上进行重建,但位置更靠近今天的天君殿巷,地势更平更低,比较偏僻。这一时期的云南府庙学也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大成门、大成殿和棂星门。而后,文庙历经景泰、天顺、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多个朝代的重修和扩建,在崇祯初年达到鼎盛。
似乎是在印证“盛极而衰”,在明末的战火中,文庙也毁于一旦。清朝康熙初年,天下既定,文庙得以在元明旧址上重建。史料记载,重建时“悉依阙里规制”。专家认为,此时的“以复古制”只是参照了明代的平面格局,在位置上,则已整体迁到了今天的文庙所在地,也就是现在市民能看到的文庙。
重建于明代初期的云南府庙学,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断重修,规制重新达到完备的地步。直到1905年,已是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正式废除科举制,文庙也完成了它“传道授业”的历史任务。
不过,对孔子的祭祀活动一直持续。民国初年,云南还成立了圣庙公会,并颁布《保护圣庙实施细则》,以加强对文庙的保护及管理。直到上世纪30年代,祭孔活动才逐渐停止,文庙也由此渐渐“走下神坛”,由先前祭孔和讲修儒学的地方变成了大众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开始成为几代昆明人的城市记忆。大众茶馆、棋艺室、报刊阅览室、戏曲花灯室、灯光露天球场,甚至是动物园……种种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汇集,人们在这里看书看戏,热闹非常,文庙近一个世纪以来从来没有这样与民众贴近过。
1941年初,日军飞机来袭,大成殿、大成门、桂香阁、明伦堂、尊经阁同时被炸毁,崇圣殿与仓圣殿被炸去一半,只留下了棂星门、泮池和月台遗址,昔日的云南府庙学难寻踪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部分建筑的修复,这里又成为市民喜爱的休憩之地,生活味、市井味和文化味在这里汇集。走进棂星门,溜冰场上人声鼎沸,花灯团表演引来掌声阵阵,八角亭的盖碗茶冷热正适宜,米凉虾、凉米线等小吃抚慰着人们娱乐后的肠胃。
得知文庙修复即将完工,家住文庙社区的黄维宁老先生非常高兴,每次来到文庙,他都会特意看一看门口的改造效果图,留下些许期待。一杯茶水泡上一天的记忆,就是他和很多昆明人来到文庙能够感受到的历史韵味。他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年轻人和外地人走进这里,对它轻轻说一句:“你好,文庙。”(昆明日报 记者王恩国 刘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