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出湘味十足的扛鼎之作
日前,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在湖南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上说,文艺界要以作品为中心抓好精品创作,推出具有“湘味”的扛鼎之作。湖南故事多、特色强,要把湖南故事讲出来,讲出彩。(12月18日红网)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门前这幅门联,自晚清以来就一直让湖南人引以为豪,早已成为湖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叫响湖湘精神,传承和发扬湖湘文化,需要好作品、新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说“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湖南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绚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湖湘文化,茶陵、醴陵、平江等地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底蕴,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绎湘军等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该怎么去挖掘、提升?湖南很多有温度的感人故事、创业故事,还有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三量齐升”的战略布局和伟大实践,该如何去讲好、讲出色?我认为答案就是文雄部长所说的“以作品为中心抓好精品创作,推出具有“湘味”的扛鼎之作”。
“原创作品是文艺的生命”,这是文雄部长在讲话中特别强调的。诚然,如果没有创新、创作,即使是天赋再高也只会停步不前,滥竽充数吃湖湘文化的“剩饭”。不能创作出有湘味的扛鼎之作,就不可能在浩瀚的中华历史长河中刻下踪迹。反观现在的文艺创作现状,确实令人忧虑。虽然湖南精品艺术层出不穷,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正在扭转,但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快餐”文化仍大行其道,急功近利、抄袭模仿、粗制滥造现象时有发生,文艺作品的“出厂速度”越来越快,有些编剧两三天就能闭门在家编出一个“神剧”,有些网络小说情节夸张纯粹靠胆大和虚构。如果不彻底扭转这一现象的话,文艺作品产量虽年年增高,但脱离了群众去凭空想象,拼凑出来的东西群众只会打个差评,甚至还没面世就已被群众抛弃。
文艺创作的“本”是为了群众,文艺创作的“源”在群众之中。提高创作质量就必须依靠群众,才能创作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精品。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我认为要想创作出传世之作,创作出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学精品,就不能患上“浮躁”病,要静下心来,主动走到群众当中,在湖湘文化的富矿中汲取创作的灵感,深入群众挖掘身边的好故事,受得了清贫、挫折、寂寞,才能创作出叫响湖湘精神、湘味十足、湘人喜爱的文艺精品。(文/幕永)
编辑:孙瑞婷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