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O2O怎么才能活?分清痛痒、找好盈利模式

08.12.2015  23:41

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一则故事,内容似乎提起过这么一段:“松鼠妈妈早早的储备好了过冬的树果,连平时懒惰的熊叔叔都不停的往家里搬粮食……”过冬,是一个接近于动物本能的生存状态和方式,但人类似乎对这本能知之甚少。

资本寒冬”的到来,并没有让创业者们激发出超常的求生意识,却很幽默的倒逼回去,催生出一批“创业者”、“自由媒体人”成为了O2O理论学专家。幽默源自于冬天已经到来,再去研究过冬理论,恨不得搬出过冬所需“卡路里规划表”或者“新陈代谢速率图”,意义在哪里?如果理论,数据和流量真的能救世,那新美大现在还是两家,阿里怎么说也不会扔了美团,更不会有滴滴什么事。

所以,我们来说点实际的,这注定是一篇务实的文章。内容分两部分,怎么死的和怎么活。

O2O创业者是怎么死的?痛痒不分

在说怎么死的之前,有一个词相信所有O2O餐饮的从业者和创业者都很熟悉——“痛点”。每每说到某创企产品特色或者创业初衷,势必可以扯到解决了某项市场,业内或民生的“痛点”,产品管用吗,管用,有特色吗,有特色,但是为什么做不出成绩呢?因为“痛点不痛”。

回忆O2O外卖的发展,因为真正发现了白领和学生群体的行为模式和他们生活链中的缺损,这才催生了这个产业的大跃进。从结果逻辑来看,痛点代表的是获得持续生命力和发展力的难点。换言之,如果凭借卖出痛点的解决方案并没有换来理想的生存发展能力,那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对“”的认识不足。

这里不得不扯出第二个名词,“痒点”。何为痒点?尚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先举一个好理解一点的例子,上门洗车。本质就是“伪需求”,抓不住核心人群,烧钱体量巨大,又缺少盈利模式,连方向都没有。再打一个天方夜谭的比方,只是比方,某外卖平台上有100家店,半年的时间内,共发生3件食品安全不合规的问题,能说食安问题是外卖平台的痛点吗?

痒点完成了市面上所有除痛点以外的发展桎梏的集合归纳,它可以代表一定的生命力和发展力,但有限,意义的最大值作用于关注度和热点的结合。

那么悖论出现了,在这个逻辑下,如果拿着治痒点的解决方案,资本和资源,对痛点进行根治,如果管用,那所谓的痛点其实本质即为痒点,而痒点又无法赋予产业能动性和生命力。正是这个情况,在现今的O2O行业,尤其是餐饮O2O行业内,一再上演,乐此不疲。

O2O创业者怎么才能活?分清痛痒、找好盈利模式

接下来说怎么活。注意,对于还在奔波于歌颂解决痒点的产业,此条不管用。活法上我分为主线和支线,有点像剧情,就看“主人公”怎么发展了。

支线上,其实就是分清痛点和痒点的解决路径。拿饿了么举例,饿了么的食安问题真的不能更“”了,因为屡次被查出不符食品安全规范被有关部门点名批评,它的市场早就形同泡沫,但这段时间以来,他似乎并没有什么动静,依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烧钱,我个人猜测他认为这是整个外卖O2O的通病,无从根治,可我就觉得美团、到家、零号线比他好的很明显,按这个发展轨迹,饿了么的剧情走完是很快的事。

主线活法就四个字——“盈利模式”。烧钱赚流量的运作比起早些年微博花钱买水军的伎俩高明不到哪里去,这个无底洞让一个个财大气粗的VC也谈虎色变。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原先赌“跑道”的资本方如红杉开始退居二线,因为BAT的强势,中国的外卖O2O格局基本已初具雏形,同业竞争进入第二季,再对“跑道”下重注,于以小搏大的战略观不符,然而第二批的投资人会更看重回报率,无论是运营层面还是资本层面,谁先掌握盈利模式的架构,谁就掌握资本方的偏好度优先级,这是势在必行的导向。

就目前看来,市面上有几家做的还相对比较稳,没在烧流量,还在摸索盈利模式,我觉得这是一个靠谱的趋势。名字就不提了,不打什么广告。

最后总结两句话:谁烧钱谁死;分不清“痛点”和“痒点”的人迟早变笑点。

来源:品途网 作者:dewolfy